节前央行持续大额逆回购操作引发关注。2023年1月17日,央行官网发布消息称,为对冲税期和现金投放高峰等因素的影响,维护春节前流动性平稳,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5060亿元7天期和14天期逆回购操作。其中7天期逆回购2050亿元,利率2%,14天期3010亿元,利率2.15%,两类利率均与此前保持一致。
1月不是降息的窗口期
由于当日有7000亿元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和20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央行此次公开市场净回笼1960亿元。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央行已于1月16日对MLF进行超额续做,除了开展7790亿元MLF外,还进行了156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因有20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故央行实现单日净投放9330亿元。随着此次7000亿元MLF到期,1月MLF实现净投放790亿元。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春节前央行7天与14天逆回购同时进行,MLF操作净投放790亿元,操作规模精确到十亿级别,显示央行对各项工具的运用及其操作规模的把控更加灵活精准,不再拘泥于百亿或千亿的较大整数操作量,这可能经过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流动性测算,具体到十亿规模,在满足节前资金需求的同时不至于产生资金过度淤积的情况,央行有能力在2023年继续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同时,逆回购操作利率未作调整亦表明1月不是降息的窗口期,这背后有多个原因。王运金进一步解释,当前境外主要发达国家仍处加息周期,输入型通胀压力需持续警惕,国内市场利率仍处低位;另外2022年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上年下降34基点,新吸收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较上年仅下降11基点,短期内再度降息对银行成本压力较大;再度降息的内外部条件暂不具备。因此,春节后,央行的降息决策可能还要根据春节期间与一季度国内需求恢复状况、1月31日与3月21日美联储议息会议加息进度等情况而定。
从市场影响上来看,此次央行再度加码操作逆回购,较大的流动性补充弥补了节前的现金流出,利好金融市场;另一方面也向市场表明,央行有意保持较低的市场利率,为扩大需求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利于改善经济企稳回升预期,增强股市与债市投资者信心。
资金面季节性特征较强
不过,临近春节,资金面略有趋紧。例如前一个工作日1月16日,短端利率全线上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上行32.6个基点,报1.568%;7天Shibor上行11.4个基点,报2.054%。另在1月17日,隔夜Shibor仍然上行28.4个基点,报1.852%;7天Shibor上行14.1个基点,报2.195%。
王运金认为,近期市场资金面收紧主要受节前现金需求量上升所致,有着较强的季节性特征。
一是春节前现金需求量增大,多数企业与居民取现过节、发放年终奖、采购物资等。二是1月MLF操作仅净投放790亿元,对缓解节前流动性收紧的作用相对较小。三是1月疫情影响进一步减少,消费逐步恢复,加之节前餐饮、旅游、购物等需求得到释放,购房购车贷款需求回升,企业尤其是房企信贷投放加快,债券融资小幅改善,资金需求规模增加。四是1月缴税增加、居民存款上升带来存款准备金缴纳规模增加等因素也推升了短期利率。
一季度操作仍会相对谨慎
对于后续货币政策走向,前几日央行副行长宣昌能曾表态,2023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在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合点上发力,总量上保持合理适度,不搞“大水漫灌”,平衡好稳增长、稳就业和稳物价的关系。
同时,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作用,继续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等专项再贷款,落实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优惠政策,推动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高水平动态均衡。
“根据市场短期利率波动情况,央行可能保持一定规模的7天与14天逆回购操作布局过节资金,灵活调整操作规模以平抑市场资金面波动,满足短期内上升的市场流动性需求。”王运金预测,节后资金回流,流动性紧张压力预计有所缓解,央行将逐步收回部分流动性,保持其处在合理充裕的状态。基于现阶段国内外经济与金融情况,1月降准降息的概率可能相对较低,一季度货币政策操作仍会相对谨慎,需要为后续逆周期调节留下一定空间。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同样称,当前金融机构实际执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相对偏低,政策回旋余地减弱。通过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适宜用于缓解持续的流动性紧张或结构性矛盾,而非短期季节性压力。结合当前情况来看,央行将继续灵活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加量投放+结构性政策工具发力+其他临时工具组合等方式,来平抑资金面季节性波动,并支持宽信用进程。
“结合各因素综合考量,预计2023年有两次降准操作,二季度和四季度概率较高,窗口期分别在4月和10月。”温彬说道。(记者 刘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