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管控空间很充足,我们有底气,有能力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8月31日,在建设银行2022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建设银行行长张金良说道。

就在一天前,建设银行向市场交出了2022年上半年“答卷”,今年上半年,建设银行实现营业收入4359.7亿元,同比增长4.72%;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1616.4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44%。

资产质量方面,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指标“一升一降”。截至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2855.0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94.38亿元;不良贷款率1.40%,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在业绩发布会上,除了对部分业绩指标点评分析之外,围绕息差收窄、房地产贷款业务敞口、养老金融布局、数字化经营转型等热点话题,建设银行管理层也一一进行回应。

谈净息差收窄:普惠、民营贷款利率还有下行空间

年来,在监管引导银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背景下,银行业净息差延续小幅收窄趋势,建设银行也不例外。

从半年报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建设银行持续动态调整业务策略和资产负债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受贷款重定价基准转换、持续向实体经济让利等因素影响,贷款收益率下降;存放同业及拆放等其他生息资产收益率因市场利率下行低于上年;存款成本受市场竞争持续加剧影响高于上年。净利差为1.90%,同比下降5个基点;净利息收益率为2.09%,同比下降4个基点。

谈及净息差收窄的原因,张金良坦言,“今年以来央行加大了稳健货政策实施力度,流动保持合理充裕,多次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市场利率水低于去年同期。我行资产负债表中贷款、债券投资利率均低于去年同期,同时负债端由于竞争加剧,付息成本有所上升,所以净息差有所收窄”。

展望后续净息差走势,张金良认为,“下半年贷款收益率仍然有一定的下行空间。一是去年以来LPR多次下调,降息的影响还没有完全释放。另一方面,我行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普惠贷款、民营贷款等贷款利率还有下行空间”。

面对市场环境变化,如何对冲息差承压带来的影响?张金良也给出了答案,他进一步表示,“在资产端持续加大对市场的研判力,及时调整资产配置策略。同时,要把负债业务的流量经营作为重中之重,以大型客户为源头,抓好上下游中小客户拓展,尤其是要提升大型客户对外拨付资金的承接率,形成资金闭环。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利率风险管理,通过一些利率衍生工具对冲利率风险”。

谈房地产业务资产质量:全行个人按揭贷款风险整体可控

疫情的影响和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保持资产质量稳向好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资产质量方面,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相关指标呈现“一升一降”的态势。截至今年6月末,建设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855.0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94.38亿元;不良贷款率1.40%,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虽然资产质量运行稳,但值得关注的是,受房地产行业处于风险释放阶段的影响,建设银行房地产业不良率均出现走高。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房地产业不良率为2.98%,较上年末上升1.13个百分点。

建设银行首席风险官程远国在回应“房地产行业资产质量”时表示,“去年以来,由于疫情反复和经济运行等压力的影响,房地产行业运营承压。今年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2.2%,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28.9%。部分房企风险暴露,建设银行房地产行业贷款受此影响,不良率有所上升,但总体风险可控”。

张金良也指出,建设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为2.98%,在业内一直处于一个很好的水,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为0.25%,也处于一个比较好的水,冲击有限,整体风险可控。建设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管控空间很充足,“我们有底气,有能力应对未来的这种各种挑战”。

段时间以来,部分楼盘因延期交付引发的问题被广泛关注,保交楼、稳民生一再被监管提及。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建设银行涉及停贷断供舆情的个人按揭逾期贷款的金额为11.42亿元,占全行全部按揭贷款余额的0.018%,不良贷款余额为5亿元,占全行全部按揭贷款余额的0.0077%。

“建设银行将继续严格落实房地产金融政策,做好对公房地产贷款稳投放工作,满足房地产领域合理资金需求,支持刚和改进住房需求,持续加大保障租赁住房支持力度,助力构建房地产长效发展机制,维护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按照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通过并购贷款、并购债券等多种方式,稳妥有序地开展房地产项目并购金融服务。”程远国说道。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建设银行高管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针对房贷不良率、保交楼涉及项目、后续信贷方向三个方面做了阐述,代表了目前国有银行主流的信贷判断和动向。从回应内容来看,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压力,对于房贷等业务带来压力,但是风险可控,对于银行稳健经营依然要有信心,银行也有足够动力和能力做好后续的各类信贷工作。预计后续房贷的投放规模、房贷利率、房贷投放结构等方面都会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以促进房地产市场更好走出底部和走向复苏之路。

谈养老金融服务部署:搭建综合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今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养老“第三支柱”在国内正式启航。由于银行在账户开立、产品代销等方面占据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自《意见》发布后,打造养老金融的综合化服务能力,也正在成为银行角逐养老金融服务的战略高地。

谈及在养老金融服务方面的规划和部署,建设银行副行长纪志宏指出,“银行开展养老金融业务的优势非常明显,长期以来银行所深耕的广大客户群体,本来就是养老金服务对象。我行大财富大资管战略已经取得实质进展,已经具备为老百姓进行专业养老财富规划和资产配置的能力”。

纪志宏表示,建设银行提出了养老金融“1314”发展策略,以全方位全流程的养老金融服务陪伴客户一生一世。具体的措施主要包括:打造专业稳健一站式服务能力、全面发力养老三大支柱、搭建包含养老财富储备、养老产业培育、养老服务供给、养老生态搭建的综合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今年7月,为加快推进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发展,进一步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银保监会和央行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特定养老储蓄试点。《通知》明确,自2022年11月20日起,由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在合肥、广州、成都、西安和青岛市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试点期限暂定一年,试点阶段,单家试点银行特定养老储蓄业务总规模限制在100亿元以内。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基于我国公众储蓄偏好来创新产品和服务,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与养老理财产品、养老保险产品和养老基金产品等形成补充。试点银行可以采取一些临时流动管理措施,如遇到储户生病等情况提供部分提前支取以及存单质押等服务,以更好地满足广大用户多元化需求。

在业绩发布会上,纪志宏也透露了建设银行未来养老金融服务产品设计的发力方向,一是产品设计突出长期和稳健;二是客户服务更加突出适度和匹配;三是产业扶持突出专业和精准,加大信贷投放和资管投资,加大对养老设施建设、养老照护服务、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等相关产业的支持力度。

谈数字化经营:通过顶层设计引领全行实施数字化转型

当前,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数字经济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在半年报中,建设银行也对数字化经营着墨颇多,数字化经营方面,建设银行的触角已经伸至各个领域。

例如,生态场景建设稳步推进,直营、专营能力进一步提高,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化服务网络逐步形成;打造“建行生活”线上数字化客户经营台,推出丰富的权益活动、高频的生活服务场景,有效带动长尾客户以及零资产客户激活;推进私行数字化应用、客户服务全流程一体化系统建设。

提及下一步数字化经营发展方向,建设银行副行长张敏在业绩发布会上介绍称,“今年我们制定了数字建行建设规划,坚持以数据为关键的生产要素、以科技为核心的生产工具、以台生态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发展格局,对建设银行数字化转型远景目标、实施战略、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文化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希望通过顶层设计来引领全行实施数字化转型”。

在科技和数据支持方面,张敏表示,“建设银行坚持科技赋能业务数据驱动发展,已经制定了金融科技战略,也就是技术、开放台联合,持续开展数字经营中的工程建设,特别是在业务中台、技术中台、数据中台以三个中台建设为抓手,支持我行数字化转型敏捷响应”。

为全面推进银行业和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今年1月,银保监会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数字化经营管理体系基本建成,数据治理更加健全,科技能力大幅提升,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风险管理水全面提升。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表示,在“十四五”阶段,利好政策相继出台,推动数字经济成为重塑经济结构的关键力量,在此背景下,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率先在转型领域作出探索与尝试,通过数字化能力的建设以优化流程及提升运营效率,积极加入创新试点。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数字技术边界逐渐消失,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技术加速融合,驱动数字金融持续创新,深度赋能传统金融数智化,预计未来仍将延续这一趋势,银行将继续加大对数字科技的投入力度,以数字经营能力为核心竞争导向。(记者 宋亦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