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香山,隔海三百,神仙花卉,香闻十里。这“香山”就是后因孙中山丰功伟绩而更名的中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百城赋》一书中这样描述中山:“中山者,南国之古邑,百越之名区也。汉属番禺,晋为东宫,唐隶东莞,宋曰香山,以五桂山之飘香而名焉。”

发祥于中山的香山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化的重要源头,这里享有广东省曲艺之乡(粤剧)、华侨之乡的美誉。除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山也是广府粤菜的发祥地之一,“吃在中山”是珠三角市民、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共识。

小榄菊花宴

小榄镇擅于种菊尝菊,历史上每逢菊花盛开时,各家族将各种菊艺摆设在一起评比高下,曰“菊试”,后发展为菊花会。几百年来,这项活动逐渐成为当地的一项传统。每逢甲戌年,60年一届的菊花盛会更是闻名中外,而利用菊瓣所特制的菊花宴,如三蛇菊花羹、菊花炸鱼球等,也是当地最驰名的菊花系列菜式。

脆肉鲩菊花宴(图片来源:文旅中山)

菊花合(图片来源:文旅中山)

中山脆肉鲩

原产于长江水库的脆肉鲩,是中山市地理标志产品。由于独特的养殖环境和技术,养出来的鱼外形依然,但肉质已变,蛋白质比普通鲩鱼高12%,味道更为鲜美。脆肉鲩因其肉质结实,久煮不烂,口感清爽、脆口而蜚声海内外。

图片来源:文旅中山

图片来源:文旅中山

黄圃腊味

“秋风起,食腊味。”每逢农历立秋之后,北风送爽之时,就是人们制作腊味的最佳时机。其中,广式腊味中的典型代表——黄圃腊味名声更盛。

黄圃腊味起源于清光绪年间,由黄圃民间小食作坊的主人王联盛利用当地原料,加上独特的手工技艺制作而成,色、香、味俱佳。经后人传承和改进,黄圃人制作腊味的技艺闻名于世,广州著名的“皇上皇”、香港的“荣华”烧腊味店,也专聘黄圃师傅坐案,历代相传。

图片来源:CCTV回家吃饭栏目

“黄圃”腊味商标被评为广东省著名商标,2006年,黄圃腊味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9年,黄圃腊味传统制作工艺被纳入广东省级非遗名录。

图片来源:CCTV回家吃饭栏目

石岐乳鸽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山先后从日本、澳大利亚引进“钦麻鸽”和“澳洲地鸽”,经石岐居民长期培育成为优良品种。

石岐乳鸽体形大、胸肉厚、肌肉饱满、肉质嫩滑爽口而饮誉省港澳市场。最著名的中旅集团富华宫的红烧乳鸽,其色泽金黄,皮脆肉滑,骨软味美,吃后齿颊留香,最为食家所赞许;而淮杞炖鸽,除汤味鲜美可口外,鸽肉亦极为嫩滑。不少酒家还各出奇招,使乳鸽制作花样百出,如吊烧鸽、生炸鸽、卤水鸽等等,都有不同风味,同受食客的欢迎。

图片来源:中山网

乳鸽作为中山的名菜,除色、香、味俱全外,还在于可兼作药用食疗,故此菜式历久不衰。

咀香园杏仁饼

源自广东中山的咀香园杏仁饼创始于一九一八年,因其外形似杏仁,故称杏仁饼,原始的杏仁饼原料并非杏仁,而是绿豆。

中山市非遗“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工艺”,诞生于清光绪末年的香山县城石岐,以绿豆粉为主料,经浸豆、烘干、磨粉、拌粉等多个工序制作而成,入口松化、风味独特、令人齿颊留香,后香山知县尝饼后当即题词“齿颊留香”,现成为深受海内外华人欢迎的食品。

图片来源:文旅中山

钵仔禾虫

中山水乡坦洲,不仅以咸水歌闻名,那里的风味小食禾虫也是一大特产。

禾虫,是水稻田淤泥中野生的一种软体小虫,分布于珠江口各地咸淡水交界处的稻田、淤泥中,繁殖时才出泥面。而鱼米之乡中山,水稻种植面积大,田里禾虫的数量自然不少。

中山人吃禾虫的历史由来已久。明末诗人屈翁山的《广东新语》中盛赞禾虫的滋味,并称乡下有禾虫阜,为地主恶霸争持侵夺的目标。“夏暑雨,禾中蒸郁而生虫,或稻根腐而生虫。稻根色黄,禾虫者稻根所化,故色黄,大者如著(筷子)许,长至丈,节节有口,生青熟红黄。霜降前,禾熟则虫亦熟,以初一二及十五六,乘大潮断节而出,浮游田上,网取之,得醋则白浆自出,以白米泔滤过,蒸为膏,甘美益人,盖得稻之精华者也。其腌为脯作西酱者,则贫者之食也。”

禾虫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铁、磷和各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其味鲜美甘香、性温,能补脾、暖胃、生血、利小便、去脚气,属滋补食疗上品,城乡居民历来喜爱,视之为席上佳肴。

禾虫的吃法有多种,有炖钵仔禾虫、生炒禾虫、煲禾虫莲藕眉豆汤等,而中山人的炖钵仔禾虫,风味十足,最受食客喜爱。

图片来源:中山日报

有人说,“如果顺德是代表粤菜的天花板,那么中山就是广东人心中公认的美食高地之一。”去过了顺德、潮汕这些人气颇高的地方寻觅美食,要是还想走一走别人没走过的路,那么这座“口味上乘、物价感人”城市,值得一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