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丽华 杭州报道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连续两个月下降,已接近2019年疫情前的统计水平。与此同时,4月我国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达到20.4%,这是自2018年公布此项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值。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就业形势?随着外卖、网约车等行业加速饱和,新就业形态又该如何进一步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
(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潘向东表示,在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国总体的就业形势有望保持稳定和边际改善,但结构性就业压力有所加大,特别是青年失业率逆势上升。需要进一步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努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大对吸纳就业多行业的政策补贴支持,例如稳岗补助、培训补贴等仍有必要,特别是需要发挥重点行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需求不足和结构矛盾下的就业市场
《21世纪》:如何看待当前我国就业形势?
潘向东:从4月份经济数据走势,比如社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表现,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表现,同时结合出口,通胀以及地产等经济数据,可以看出进入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环比动能较一季度有所走弱,表明当前有效需求仍偏弱。结合最新公布的5月份制造业PMI数据,在收缩区间进一步回落,折射了当前经济内生动力不足。
因此,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国当前的总体就业形势有望保持稳定和边际改善,但结构性就业压力有所加大,特别是青年失业率逆势上升的这样一个特点。一方面是整体就业的改善,背后体现的是随着疫情影响减退,经济步入复苏,特别是服务业有所改善,加之稳就业政策显效的结果,但另一方面又是青年失业现象的突出,特别是青年失业率较去年 4 月份逆势攀升,这反映出我国年轻人就业情况与整体就业情况的分化。
《21世纪》:4月,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达到20.4%,已连续四个月上升,创历史新高。青年失业率为何走高?
潘向东:一方面,近年来大中专毕业生人数持续创新高,且与就业市场需求的专业匹配性不强,也和年轻人择业观念转变不够、职业技能不匹配等都有较大关系;另一方面也有疫情冲击经济导致的原因,能够较大体量带动年轻人就业的相关行业复苏偏慢甚至萎缩所致。
将时间线拉长来看,过去几年青年失业率中枢明显抬升,与疫情冲击相关服务业有关,也与制造低端岗位替代及教育、地产等行业不景气有关。青年人有超过3成的集中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这些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行业中就业,其中,低学历青年集中在偏劳动密集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建筑、制造等行业。
疫情后,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尚需时日,从而决定了企业招工的能力和意愿的修复都需要一个过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受疫情冲击严重,服务业就业供给修复滞后于企业招工需求修复,从而也导致了供需错配、进而影响青年就业修复的进度。
促进新就业形态规范发展
《21世纪》:近期,国内多地交通部门发布预警,提醒拟从事网约车行业的相关人员谨慎入行。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一趋势是否仍将持续?
潘向东:从多地发布网约车市场风险提示和预警饱和等现象来看,网约车的行业景气情况正在逼近其警戒红线,对行业的监管也在不断加强。我们看到不仅网约车,作为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例如家政服务、外卖配送、电商主播等多个类别的新就业形态规模增长迅速,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应看到,任何一个行业,其所能吸纳的就业人口始终会有其最大承载限度,一方面,新涌入的从业者需要理性入场,另一方面,拓宽就业新渠道,引导和促进新就业形态发展的同时,应不断完善新就业形态领域的劳动权益保障规则。
《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新业态层出不穷,新职业不断涌现,新就业形态如何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潘向东:首先,应鼓励支持新就业形态扩大规模,增加岗位创造,带动劳动力市场活力。鼓励创新创业,从而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兴业的良性发展。与此同时,不断完善新就业形态领域相关的劳动权益保障规则,加强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完善相关保障制度,更好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对于从业者而言,应当要充分评估自己的能力兴趣与职业选择方向,同时积极拥抱新的变化,以适应新就业形态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加强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发展,从而提高自身能力与产业结构发展的适配度。
对于平台企业而言,应激发主体活力和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不断催生数字化生产新业态新模式,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从而创造更多新兴就业机会。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也需要统筹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这需要加强规范监督,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政策层面,应鼓励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特别是加强对数字经济以及服务业发展环境的改善,创造公平透明和良性发展的就业环境,从而助力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和劳动者各展所能。财税、金融、投资、产业等政策实施都要坚持就业优先导向,将就业优先的一揽子政策落实落细。
发挥重点行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21世纪》:当前我国就业市场还需要特别关注哪些问题?
潘向东:就业数量往往是总量增长的滞后指标,现阶段我国就业市场存在结构性分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我国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一些大城市的就业表现仍然没有回归到疫情前的水平。二是青年人口失业率仍然偏高。从第七次人口普查16-24岁学历分布来看,青年中低学历人员比重占比接近六成,低学历青年人数更多,成为拖累当前青年失业率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青年农民工就业问题值得关注。
《21世纪》:基于前面谈到的问题,你对我国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有何建议?
潘向东:在此背景下,需要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此外,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努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大对吸纳就业多行业的政策补贴支持,例如稳岗补助、培训补贴等仍有必要,特别是需要发挥重点行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2022年中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行业分布中占比超过3%的行业涉及制造业、公共管理、建筑、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金融、交运仓储、批发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房地产、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11个行业,充分发挥上述行业容纳就业的能力,也将对就业稳定形成支撑。
最后,要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能力素质,加强对困难群体就业的兜底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