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报道称即将公布的《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将导致移动电源行业近七成产品退出。然而,该国家标准牵头制定单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最新回应指出,该移动电源标准目前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尚未定稿。官方明确表示,新标准发布后将设过渡期,且消费者手中现有合规产品不受影响。


(相关资料图)

业内专家预测,2025—2027年将是消费电子安全标准密集升级期。这也将推动移动电源行业从"价格优势"向"价值优势"转型,最终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

移动电源标准尚未定稿

北京商报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官方网站查询看到,《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已于11月11日公示,目前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意见稿对充电宝整机、线路板及电池等几方面提出了要求。

11月25日,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关于移动电源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工作进展的说明》称,网传"2026年2月发布、6月实施"的时间节点尚未确定,强制标准发布后通常有6至12个月过渡期。目前已获3C认证的充电宝不受新标准影响,消费者可继续正常使用,无需担心闲置浪费。

作为几乎人手一件的移动电源产品,充电宝的安全成为近两年的热点话题。今年上半年,多个充电宝品牌宣布召回存在自燃风险的移动电源,进一步引发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自6月28日起,境内航班禁止携带无3C标识、标识不清晰或被召回型号的充电宝;8月中旬,《移动电源认证实施规则》正式实施,强化了充电宝的强制性产品认证(3C认证)管理。

3C认证(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是我国为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国家安全及环境,依法实施的强制性市场准入制度。

行业终将转向质量比拼

据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移动电源行业市场发展形势及未来趋势研判报告》,2024年我国移动电源行业市场规模达242.6亿元,同比增长5.07%,其中,充电宝约占52.3%,便携式储能电源约占47.7%。

行业的广阔市场前景让不少企业纷纷入局,试图分得一杯羹。据天眼查数据,目前登记状态为存续/在业的移动电源相关企业超2.5万家。

尽管《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还未定稿,但业内专家普遍表示,移动电源行业终会从"价格优势"向"价值优势"转型,最终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

产业观察家许意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充电宝行业是一个完全开放竞争的行业,只要有实力、有技术的企业,都能占据一席之地。而新规的本质是加速行业的升级与转型,推动产品技术、品质更可靠、更稳定。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也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充电宝行业将从粗放发展转向质量安全优先的新阶段。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从征求意见稿来看,标志着监管从"基础安全兜底"转向"全生命周期高质量管控",通过引入循环测试、智能监测、工艺溯源等要求,推动产业从"有无"向"好坏"阶段跃迁,契合国家"质量强国"战略。"同时,移动电源作为消费电子典型品类,其标准升级具有示范效应,小家电、便携式储能等领域将借鉴其框架,强化全链条管理(如寿命标注、关键工艺管控),推动消费电子产业向安全、智能、可持续方向整体升级。"

许意强也表示:"移动电源行业的规范发展以及产品技术规范的不断走高、走强,对于便携式、移动式储能电源来说,也是很好的借鉴。同时,近年来包括手机、电视等消费电子产品的发展经验,也可以为充电宝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那就是基于产品品质、技术的稳定可靠,探索技术驱动下的多应用场景破局。"

北京商报记者 张茜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