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众所周知,藿香正气(胶囊,液,水)在本次抗疫中用于乏力,伴胃肠不适如呕吐腹泻的化湿解表。

宋代大名鼎鼎的官修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出了个藿香正气散,正是现代各种藿香正气剂型的鼻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由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藿香、甘草组成。

全方重在化湿和胃,升清浊降,通畅气机,上行止呕,下行止泻。

藿香散风寒化湿浊,辟秽和中而止呕。

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以止呕。

白术、茯苓健脾运湿以止泻,共助藿香内化湿浊而止吐泻。

湿浊中阻,气机不畅,故佐以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气行则湿化。

其次才是解表散寒,且就算在解表散寒的时候,也兼顾着化湿。

紫苏、白芷助藿香外散风寒,紫苏还可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兼能燥湿化浊并止痛。

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湿。

煎的时候添加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阻风寒邪气。

最后以甘草调和药性,并协助姜、枣调脾胃。

2

但若是买不到藿香正气,可以用什么代替呢?

有一个用药19味的中成药,去掉了藿香正气中的利水能力强的大腹皮、茯苓、白术,燥湿能力强的半夏曲。

增强了消脾胃积滞的力量:山楂(焦)、六神曲(炒)、麦芽、枳实、陈皮,厚朴。

增强了发汗解表,祛风散寒,去湿止痛的力量:广藿香、苍术、羌活、川芎、防风,白芷、苏叶。

强化了疏散邪毒,解除胸满闷塞,通畅气机的力量:柴胡、连翘、前胡、桔梗,甘草。

另添加一味养胃暖胃的红茶,犒劳与修复作为战场的脾胃。

全方:

一能散脾胃寒,

二能散脾胃湿,

三能散饮食积滞,

其四,它还能祛风解表,外感风寒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都可用上它。

这就是午时茶颗粒。出自清代医书《经验百病内外方》,原名叫“午时茶”,是指所用药物共研细末之后,在农历五月五日午时这一特定时间段内,制成茶饼状,加上内有红茶,用时如茶一样煎煮后再服,因而得名。

组成:苍术、柴胡、羌活、防风、白芷、川芎、广藿香、连翘、前胡、陈皮、枳实、紫苏叶、厚朴、山楂、麦芽、甘草、六神曲、桔梗、红茶。

本方相较藿香正气而言,除了利水祛湿功能相对弱,另外增添的多味在化积滞,散寒,甚至祛风解表上更有看点,适用于:

其一,风寒感冒,怕冷,怕风,发热,头痛,鼻塞清涕、喷嚏、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无苔或薄白苔、脉浮紧或浮缓。

其二,风寒夹湿或湿症,表现为头痛,肢体酸痛、脚无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其三,消积食,表现为食欲下降、腹部胀满、大便干燥或酸臭、放屁臭秽、嗳气酸腐。

而要说到消积食,消积名药保和丸就不能不谈。事实上午时茶中的山楂、六神曲、陈皮、连翘、麦芽都是保和丸的成份。而保和丸总共才8味中药,所以午时茶同样有很好的消积食作用。可谓藿香正气和保和丸加减而来。

总结起来就是,只要是风寒外感、湿气郁滞和内有积食,都可以用午时茶。

多一些了解:

一些消化不良,湿气又重,甚至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道疾病常和这些症状相关,可视情况而用。

一些其它病症,如小儿弱视,阴囊湿疹属寒湿者,也可用其治疗。

比如小儿弱视,其病在脾胃。脾气不足、脾不运水、湿聚成痰等都可导致清阳不升,以致上行气血减少,目失濡养,导致视物不明,可用午时茶加上健脾利湿的参苓白术散而治呢。

来源:新浪新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