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墨鸣,编辑:小市妹

众所周知,在光伏电池对传统能源的替代过程中,效率与成本是一个核心问题。按隆基创始人李振国的观点,太阳能电池效率是光伏科技创新的灯塔,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极限效率决定了光伏技术的发展潜力和光伏产业的发展方向。

而在追求效率的道路上,既有隆基这类“一体化”的行业巨头埋头奋斗,也离不开产业链上各个配套环节的齐头并进。如今“光伏”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在全球市场上的一大名片。而在隆基这类巨头背后,还诞生了不少“小而美”的隐形冠军。


(相关资料图)

12月9日,光伏正面银浆全球龙头聚和材料(688503.SH)成功在科创板上市,IPO发行价110元,上市首日收涨35.37%。

资料显示,正面银浆是一种以银粉为基材的光伏基础辅材,是制备太阳能电池金属电极的关键材料,其产品性能和制备工艺直接影响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从生产的角度,银浆是将高纯银粉、玻璃氧化物/树脂和有机载体混合并经过搅拌和三辊轧制后,形成的均匀膏状物。

值得注意的是,看似简单的生产流程,其实对技术的要求非常之高。因为光伏银浆生产具有定制化特征,需根据下游电池片不同的技术路线或工艺要求对配方进行调整,对银浆生产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提出了不断的要求。

据招股书说明书披露,聚和材料自2015年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新型电子浆料的研发、生产,目前主要产品为太阳能电池用正面银浆,同时也是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

目前聚和材料的正面银浆产品覆盖“P型单晶PERC电池”、“N型TOPCon电池”、“N型HJT电池”三大主流的光伏电池路径。而正是凭借在技术层面的全面覆盖,公司已与通威、东方日升、横店东磁、晶澳科技、中来光电、 润阳悦达、阿特斯等一线的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商建立了合作。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的统计,全球和中国光伏银浆消耗量近年来持续增长。2021年全球光伏银浆消耗量接近3500吨,中国光伏银浆消耗量超3000吨。

聚和材料于2020年成为正面银浆产品国产替代的先锋,市占率达到国内第一,全球第二。而仅仅一年之后,聚和材料2021年正面银浆产品销量就达到了944.32吨、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首次完成国产厂商替代境外银浆企业,成为全球正面银浆出货第一,以37.09%的市占率占据行业主导地位。

据东财证券预测,到2025年全球光伏银浆需求可达7707.44吨,未来三年的复合增速可达18.14%。随着国内头部企业扩产,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据测算,截至2022年中国光伏银浆厂商可占据约65%的市场份额,其中聚和材料可谓是功不可没。

据悉,聚和材料目前已拥有超1400吨的光伏银浆产能。本次IPO募集的资金将用于3000吨产能的扩产,其中一期将将形成约1700吨的新增产能,有望于2023年四季度投产。

另一方面,海外市场由于受到能源短缺刺激,正加速能源结构转型。尤其是欧洲方面,俄乌局势持续引发能源危机,各国对独立能源需求增强。今年5月,欧盟“REPowerEU”计划落地,将其2030年可再生能源目标从 40%上调至45%。

而作为欧盟的领头羊,德国早在4月便通过一系列法案,上调2030年光伏新增装机目标。第三方机构Solar Power Europe评估,上述情景下,2030年欧盟光伏累计装机规模或达1050GW,将较俄乌冲突前预测的672GW再度大幅提升。

考虑到光伏银浆是光伏电池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基础材料,其伴生的需求也将十分广阔。据东财证券测算,聚和材料在成为全球第一的过程中,保持高速增长。其中2018-2021年公司收入复合增速达185.44%,分别实现收入8.9亿元、25.02亿元、50.7亿元。

放眼未来,聚和材料成功投产后也将进一步巩固其产业地位,未来几年内仍大概率维持高景气的光伏需求也将为其带来充足的订单。东财证券的研究显示,到2024年聚和材料的营收就将突破100亿,届时距离公司成立的2015年尚不足10年。

十年磨一剑,这既是中国光伏产业崛起的红利,也是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一个优秀范本。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C聚和(SH688503)$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