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在开幕会结束后举行的“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中,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回应了智能聊天工具ChatGPT的相关问题。王部长表示,“中国目前在这方面也作了很多布局,但要达到像OpenAI的效果‘可能还要拭目以待’。”


(资料图)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现象级应用,ChatGPT在近日成为了国内外高度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甚嚣尘上,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也就是智能制造,同样是人们一直在不断探索突破的领域。

智能制造的概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于80年代末就将“智能模拟”列入科技发展规划的主要课题,并在系统、模式识别、机器人、汉语机器理解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科技部还正式提出“智能工程”,将智能作为技术创新计划中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该项工程中的重要内容。

2015年9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46个项目入围。46个试点示范项目覆盖了38个行业,分布在21个省,涉及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务等6个类别,体现了行业、区域覆盖面和较强的示范性。

2021年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

发展势头造就巨无霸国内多家龙头企业已扛起智能制造示范大旗

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中快速增长,并且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继续增长。根据市场研究机构尚普咨询集团的数据,2022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为5400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7000亿美元。

随着国内工业发展势头的不断强劲,智能制造已成为做大做强做优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突破口。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现智能制造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了解,目前已有多家市值超过千亿的企业成为了我国智能制造先锋企业。

公开资料显示,宁德时代(300750.SZ)作为动力电池龙头企业,现已实现了智能制造的“自动化”阶段、“自动化+系统化”阶段及“数字化+智能化”阶段的升级跃迁,其总部基地和四川时代宜宾工厂分别于2021年和2022年先后获评“灯塔工厂”。比亚迪(002594.SZ)在其董事长王传福的带领下,始终对智能制造高度重视,不仅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头羊,更在动力电池、轨道交通、光伏储能等领域深度布局,推动公司向科技智能型企业转型。而以制造业立身的立讯精密(002475.SZ)亦通过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持续深耕,实现从早期的“精密制造”到中期的“精密质造”,如今正式迈入“精密智造”时代。随着智能制造发展生态的逐步完善,立讯精密成功打破了市场对其“低端、廉价”的刻板印象,逐步树立“高科技、高品质”的全新形象。

立讯精密跑出加速度以智能制造打造强劲增长引擎

作为广东省智能制造实体经济的领军企业,立讯精密的智能制造之路也象征了粤港澳大湾区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跨越一个缩影。经过多年的发展,立讯精密的精密制造能力实现了“被动式定位的自动化—主动式定位的自动化—全自动智能超精密模块化制造”三个阶段的嬗变,目前立讯精密已经走在了工业4.0的路上,以持续创新推动公司向更加高精尖领域突破。在近日的投资者调研活动中,立讯精密表示,“未来,立讯精密的数字化、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将秉持投入成本最合理、实现管理效益最优的理念,支撑公司5-10年的业务成长。”

或许正是基于精密智能制造以及数字化智慧平台等技术,使得立讯精密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在2022年国内经济增速趋于缓慢的背景下,立讯精密预计整体业绩稳步上行,全年盈利95.45亿至98.99亿,净利润同比增长35%至40%。

在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下,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已成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选项。在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政协委员、立讯精密的董事长王来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对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发展等方面的看法。王来春认为,“一个优质企业,是需要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立讯精密从成立至今,近20年的发展历程使我深刻感受到,企业乃至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创新’二字。唯有重视创新,才能在核心技术面前掌握主动权,规避‘卡脖子’的风险,企业未来发展的步伐才能走得更踏实。”

从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整体水平来看,虽然我国制造业智能化仍面临核心技术自主化水平不高、若干关键技术对外依赖度较高等“卡脖子”问题,但我国不少企业正在积极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利用人工智能、5G、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目前,以宁德时代、立讯精密等为代表的细分领域巨头公司已逐步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制造优势,伴随着上述企业不断扩宽对智能制造领域的研发深度和广度,未来将有望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中为中国争夺一席之地。

本文来源:财经报道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