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作者:赛迪顾问 杨文学

当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县域与市辖区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成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保持县域经济与市辖区、全国经济协同发展,是当前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增强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的重大发力点。

一、县域经济占国家经济总量比重持续下降

2012-2020年,县域GDP占国家经济总量由54.9%下降至39.3%,占比年均降低近2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大、持续时间长。

2000-2004年,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保持高位小幅提升,由52.0%增长到56.0%。2005-2012年,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基本稳定在50%左右(47.9%-54.9%)。2012年以来,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呈现持续下降趋势,2012年最高的比重54.9%下降至2020年39.4%。下降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成为该阶段重要特征,年均降低达到1.9%。

目前,我国县域仍然处于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阶段,县域经济是支撑县域“新四化”的重要基石,县域经济占全国经济总量过早和过快下降,将减弱对新发展阶段推进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

图1 2000-2020年县域GDP及其占全国GDP比重变化情况

二、三大因素导致县域经济总量占比下降“过快、过早”

行政区划调整、市辖区发展强势崛起、县域发展动能持续减弱等,加速了县域经济总量占国家经济总量比重降低。

行政区划调整。撤县建市设区加速了县域数量快速减少,同时市辖区数量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县域经济总量占国家经济总量的降低。2000-2020年,以县、自治县、县级市、旗为主体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总数由2074个(县级市370个,县1461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减少到1871个(县级市388个,县1312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林区1个,特区1个),总数减少203个。相反,市辖区数量由787个增至973个,总量增加186个。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只有少数几年撤县建市设区工作停滞,2016年县域数量减少达到32个,为近二十年最高峰,同年新增市辖区达到了33个也是最高峰。撤县建市设区的县域,往往区位优势好、产业基础优、发展潜力较大。撤县建市设区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行政区划类型,对区域的发展带来长久影响,也在较大程度上造成了县域经济总量占比下降。

图2 2000-2020年县域数量变化情况

图3 2000-2020年市辖区数量变化情况

市辖区发展强势崛起。市辖区与县域GDP均值比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2013年以来,城市群、都市圈、强省会等区域发展导向逐渐明晰,中心城市和市辖区发展能级增强,市辖区GDP均值对县域优势持续扩大,市辖区平均GDP领先县域优势持续扩大。2000-2020年,县域平均GDP由22.4亿元到213.7亿元,增长8.5倍;市辖区平均GDP由54.4亿元到633.2亿元,增长10.6倍;同时,市辖区相对县域的领先优势由1.4倍扩大到2倍。2000-2004年、2005-2013年,市辖区与县域GDP均值比有降低的趋势,但2013-2020年则持续扩大,2023年市辖区GDP均值达到县域的3倍。县域相对于市辖区发展速度放缓,平均行政单元经济总量与市辖区持续扩大,县域经济总量相对市辖区经济总量差距扩大,较大程度导致县域经济总量占比下降。

图4 2000-2020年县域与市辖区GDP均值对比

县域发展动能的持续减弱。县域发展动能减弱是县域经济占国家经济总量中比重快速下降的核心因素。2000-2010年市辖区与县域GDP同比增速保持交替领先,除个别年份外,县域经济与市辖区经济均保持了较高速度增长。2014年以来,县域GDP同比增速明显放缓,除2020年县域同比增速领先市辖区,多数年份市辖区同比增速均领先于县域。在去产能、高质量发展等大背景下,县域作为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供给侧的主要行政单元,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但是发展动能明显减弱。与此同时,市辖区整体则保持较高速度发展,由此导致县域与市辖区经济总量差距进一步增大。

图5 2000-2020年县域与市辖区GDP同比增速对比

三、着力把县域经济打造成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四点建议

严控撤县建市设区,更好发挥县域在国家高质量发展中的“压舱石”“稳定器”作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城市进入了“无县时代”,城市群、都市圈、大城市撤县建市设区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新型城镇化进入优化大中城市结构,更加注重提升城市品质,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期。县域发展应避免撤县建市设区的路径依赖,县域作为相对独立和完整行政单元,推进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

加快县域补短板强弱项,高质量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统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县域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推动县城补短板强弱项,补齐县域产业基数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县域对产业、人口的承载能力,增强县域各类要素的保障能力和集聚能力。增强县域消费、投资、生态承载等能力,促进城乡融合,更好的增进县域人口民生福祉,补足县域各类发展短板。

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稳定县域GDP占全国经济中的比重。基于当前行政区划调整、支持县域发展等政策的落地,加强和改善对县域与市辖区发展的宏观调控,加大宏观政策跨行政区划类型调节力度,提高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市辖区与县域建立良好的互补、合作发展关系。释放县域经济增长潜力和动力,确定县域经济总量平稳增长,总量占国家经济总量比重保持在合理区间。着力把县域经济打造成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加快分类引导,更好释放县域经济的发展韧力、潜力、活力和动力。县域经济在过去一段时期内相对于市辖区增长“失速”,导致占国家经济总量中比重快速下降,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引导县域成为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意义重大。做大做强做优做特县域经济,分类引导大城市周边、专业功能、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人口流失等类型县域的发展,发挥1800多个县域数量多、地域分布广、资源禀赋差异大、要素条件特色鲜明等特点,因地制宜承接大城市人口、产业、功能转移,发挥不同县域资源、交通优势,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推动产业要素集聚、产业融通融合,强化生态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强资源枯竭县域产业转型。

本文源自:金融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