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作为复合型的文化内容产品,既有天然的文化属性,也有着深厚的科技属性,并基于这两类属性,正在不断丰富其经济属性,成为支持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驱动器。同时,游戏产业也要努力对未成年玩家的健康成长负责。
由监管层、游戏公司、监护人共同打造、维护的网游防沉迷系统,便是希望通过将孩子的游戏时长、充值金额等维度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
(资料图片)
当前的监管和产业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巩固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工作取得的良好成效,正成为游戏行业共同思考的重要议题,厂商也开始探索更多元、更细致、更具建设性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解决方案,推动建设更为成熟的未成年人保护生态。
南财合规科技研究院长期关心未成年人权益及健康成长,关注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建设,以第三方中立视角,持续多年量化测评市面上主流手游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建设,并成文《20款手游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测评(2021)》《20款手游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测评(2022》《20款手游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测评(2023)》测评报告、报道及创意产品。
暑假即将来临,南财合规科技研究院主办南财合规科技论坛“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如何走入下半场”在线研讨会,发布我们对于国内主流游戏厂商防沉迷系统建设的观察,并邀请各方专家、学者,围绕家长监护责任、人脸识别边界等议题,共商多方协同、合力共治的可能性。
本次在线研讨会,是在三年报道与智库研究基础上,对游戏业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一次系统性总结与思考,希望在媒体、学界专家和业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从更为多元的视角认识当前的游戏未保发展情况,并就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见解与建议,帮助游戏产业建立更为完整和成熟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框架。
新规成果:直接有效,王者荣耀得分最高
聊起网游未成年人保护工作,“830新规”是其中重要里程碑,也是课题组持续开展测评的重要依据。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史上最严”的未成年人防沉迷管理规定正式落地。《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
本研究以保护未成年人为出发点,借用了一位 5 周岁儿童和一位 16 周岁儿童的真实身份证和姓名,模拟未成年人手游使用情景的方式,从事前同意、防沉迷系统应用、游戏充值退款、事后补救等方面对市面上未成年人高频使用的手游APP进行测试和打分。此外,伴随着防沉迷系统之后衍生的账号租售黑灰产,本次测评特别增加租、买账号测评,即游戏公司的防沉迷系统是否可以识别租买的账号。
研究员在参考了目前未成年人玩家群体的实际兴趣以及各大手机应用商店的综合排名后,抽样选取了20款正在中国移动端游戏市场运营的手游产品作为本次测评对象。
测评结果显示,20 款手游 APP 的测分结果平均值是 75.6分,总体已经达到中高等级的未成年人保护程度。其中分数最高的是腾讯的《王者荣耀》,分值为95分,达到最高等级的未成年人保护程度。具体来看,在事前防火墙、事中防沉迷模式、事后补救措施方面均有明确的规定或机制保障未成年人权益,总体防沉迷机制建设完善。在实名认证为未成年人之后,要求提供监护人提供进一步身份信息。此外,有效拦截第三方租号。
此外,网易游戏的表现也不错。《阴阳师》和《蛋仔派对》在防沉迷模式下,对于未成年人用户的游玩时间和充值行为都做出了明确的限制,且有效区隔“网易精灵”与“客服”功能,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总体较为完善。但仍存在较严重的电商平台租售号问题。
得分最低为58分的《弹壳特攻队》,游戏内无人工客服或机器客服入口,完全没有直接反馈退款的渠道。
总体来看,在今年测评的20款手游样本中,大多游戏在事前同意、防沉迷系统应用、游戏充值退款、事后补救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防沉迷系统下,监护人知情度不足、游戏内容筛选度较低、未成年人大额充值后退款流程不完善等单靠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均需要进一步关注。
这也意味着,游戏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已经进入了技术难以触达的“深水区”,如何引导家长落实监督责任,守护未成年人安全“触网”第一道防线,已成了目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中的一道“必答题”。
未成年人保护的关键:筑牢家庭第一道防线
游戏防沉迷,除了需要不断加强对游戏厂商的要求,也需要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未成年人监护人等多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共治的局面。
在游戏防沉迷的过程中,家长承担着至关重要的守护角色。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中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课题组也注意到,与2022年的测评结果相比,头部游戏公司在推进防沉迷系统下家长参与未成年人游戏行为的监督方面明显的进步。在受测的20款游戏中,腾讯、字节、网易旗下的手游,在提高监护人知情权的维度上,做出了行业表率。
围绕未成年人保护的关键环节:家庭监护,多位专家分享了观点。
孙宏艳在会上分享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在全国东中西部及东北部8省(市)的调研内容。结果显示,未成年人的网络依赖已经从2009年的6.7%上升至18.0%。
她和团队分析发现,网络依赖群体存在几个特征。一方面,更容易沉迷网络的未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缺乏交流,体现在住校学生网络依赖多、没有时间做感兴趣的事、感到家附近的免费场所少、无人诉说心里话等。
另一方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与家庭养育的方式密切相关。“我们在很多调查中发展,家长最关心的是成绩,第二才是身体健康,而心理健康则排在最后。”孙宏艳发现,这一部分的未成年人经常感到不被家长尊重、家长经常唠叨,甚至家长用网更频繁、家人各自上网不交流。
“筑牢预防网络沉迷的第一道防线,就是家庭。”孙宏艳在研讨会上多次强调这个观点。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法律援助中心主任项焱同样认为,在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工作中,家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除了基本的监护职责,家长同时也是儿童个人信息、数据权利的第一责任人。在防止儿童沉迷网络游戏的同时,家长也应切实负担起保护儿童个人信息的职责。
具体到互联网未成年人保护和网络游戏防沉迷中,家长应该在未成年人的网络接触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家庭责任又应如何加以履行?
周如南指出,最重要的是家庭、学校、社会、社区共同构筑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沉迷防火墙,在硬性监管要求逐步落实的背景下,由技术性强制治理逐步过渡到未成年人媒介素养综合提升。
具体而言,首先,家庭应陪伴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家长在此过程中应做到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传;其次,家长应做好对孩子的情感满足,同孩子共同放下手机与电脑,增强线下的亲子互动与情感交流,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再次,要以兴趣为导向,移动网络时代,电子设备无处不在,要全面禁止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游戏等电子产品是不现实的,重点在于引导孩子选择有益导向、科学导向的内容。
未成年人保护的边界:人脸识别的应用需关注合法性
未成年身份识别是行业防沉迷面临的共同难题,人脸识别技术在网络游戏防沉迷建设中的应用,是一个业界和学界常谈常新的话题。
一方面,在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的大网下,仍有不少孩子冒用长辈的手机和身份证注册账号,突破身份限制,使得时段时长限制无法发挥作用,成为影响防沉迷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随后,在家长、代表的多番呼吁下,头部企业在社会责任感的驱动下率先进行了技术上的尝试。
但这也带来了问题的B面,用户隐私该如何保护?因为人脸识别信息等生物识别信息是典型的敏感个人信息。人脸识别技术在各种场景的运用都引发了人们对于隐私侵犯的担忧。此外,中小企业又该如何负荷巨大的成本压力?
在本次圆桌中,多位与会专家指出,人脸识别技术的引入切实提高了未成年人用户绕过网游防沉迷机制的门槛,但与此同时,这一技术也为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带来了相应风险。此外,在上线人脸识别技术后,企业和用户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成本,这一技术的大范围应用是否符合“比例原则”和《个人信息保护法》所要求的“最小同意原则”也有待商榷。
上海市协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上海市律师协会知产委副主任傅钢指出,人脸信息的另一特点在于获取难度非常低,甚至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有可能被采集到。“与账号密码这类字符串信息不同的是,账密丢失,可以找回并更改,但生物信息一经泄露,可能会对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带来永久的影响。”他说。
如2020年2月,美国面部识别应用服务公司Clearview AI曾对媒体公开表示,公司所有的客户列表、账户数量以及客户进行的相关搜索数据均遇到了未经授权的入侵。在此次事件中,超过30亿人脸数据被泄露。
“人脸识别技术固然可以穿透屏幕,直接获取操作账号的用户的个人信息,但这一做法亦打破了网络和现实的界限,确实存在着侵害用户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的风险。”傅钢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在人脸识别技术的相关讨论议题中,成本高企始终是一个难以绕过的问题。
对此,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认为,除了接入人脸识别技术的企业需要考虑技术的使用成本问题,目前在这一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公众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其实时常被忽略。
“在触发人脸识别认证的那一刻,不仅影响的是用户完整的游戏体验,用户最为敏感的人脸信息也一并被采集。”他认为,在人脸识别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企业在负担成本,实际上最大的成本来自于社会公众的隐形权利让渡。
在用户权利保护这一问题上,北京元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智库专家孙磊也在研讨会中指出,在越南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对于7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信息采集,不但需要监护人的同意,也需要未成年人本人的同意,这种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制度设计,切实保护了孩子的隐私权。
“孩子也应该有自己的隐私,就像我们作为孩子时,也无法容忍家长偷看自己的日记一样。”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