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9.9
1.充电桩的充电电费、服务费只是“开胃菜”,只是流量聚合的入口,就连充电桩的规划设计、EPC工程等也仅算“甜点”,而基于充电站场景下的储能、光储充或微电网,以及针对单站负荷特征和能源需求所配套的智慧能源运营解决方案才是*大餐。
前者是谁都能进入的红海,后者的隐形壁垒要高得多。
1、时机已到,储能在充电站场景下加速落地
已经有充电服务企业参透了这一点玄机,并开始提前布局。
近日,中国充电服务*股能链智电公告称,旗下的能仓科技与多家企业签约合作380余座充电场站,合计供应300台液冷一体柜、280台风冷一体柜,合计配储总容量130MWh,订单总额高达2.04亿元。除了储能设备设施外,能链智电还提供了EMS(能源管理系统)、EPC工程建设、AI+网储充智慧能源运营等在内的一体化集成服务。
能链智电作为“连接器”,为全产业链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充电站选址咨询、软硬件采购、EPC工程、运营运维、储能、光伏、自动充电机器人等。
截至2023年3月31日,能链智电已连接5.5万座充电站、350座以上的城市,2023年*季度充电量达到10.23亿度,占全国公用充电量21%。
确实,充电量、充电枪的数量增长相当强劲,但其实公告释放了一个更值得关注的号,就是充电站配建储能有了新进展。
充电站+储能+智慧能源运营服务,看似一小步,却可能是“充电站经济”迈出的一大步,甚至是一道分水岭。
如果对国内充电站经营现状了解的话,应该能发现,这应该是国内充电站场景下配建储能*、*规模性的一笔订单。在国内用户侧储能领域,百兆瓦时以上的项目也已经不小了。
之前,大多数充电运营商、充电服务商还停留在单一的充电价格和服务费竞争层面,实现储能设备及系统配套落地的场站数量并不多。
2030年仅是2630万把公用充电枪负荷跑满,总负荷就会超过13亿kW,这一数字几乎等于今天全社会用电的*负荷。如果没有“蓄水池”的缓冲,再叠加光伏、风电发电量占比提升所带来的电源侧的波动性,城市配电网将不堪重负。
这说明,充电站部署储能系统是一个必选项。
以单个充电场站为例,2030年中国将有150万座充电站,公用充电桩充电量预计为3370亿度电,单场站的日平均充电量700度左右。如果有60%的充电量通过储能系统和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来调节,在低谷时充电,高峰、尖峰时段放电给电网或自用,将大幅降低配电网的压力,还能降低充电运营商的用电成本,不用投入额外的成本用于电力增容。
2.2018年12月,君实生物研发的“拓益”(商品名)在国内获批上市,成为首款国产PD-1产品。紧接着,达生物、恒瑞医药、百济神州陆续发布了相关产品。四家公司由此成为国内PD-1抑制剂的第一生产梯队。
虽然首发优势也没有维持多久,但国内的庞大市场,还是足以让君实大快朵颐。
到了2021年,君实生物营收的接力棒交到了新冠药手上。新冠中和抗体埃特司韦单抗(JS016/LY-CoV016)产生了基于与Eli Lilly and Company合作的海外市场大额技术许可收入及特许权收入,该方面营收飙升至33.41亿元,较上年大涨724.76%。
但是2022年,君实生物的营收箭头突然急转向下,较上一年下滑63.89%。
公司两大收入源头皆在这一年收水新冠药大额技术许可收入已经在上一年完结,要知道这比收入占到了当年营收的九成;同时拳头产品拓益销售额也出现收缩。2022年,拓益营收为7.36亿元,较2020年巅峰期下滑了26.62%。
事实上,拓益在2021年就碰壁了,该产品仅拿下4.12元的销售额。2021年,君实生物的抗肿瘤药业务毛利率也降到了70.62%。
前景广阔的PD-1,怎么突然不行了?
其实,君实生物是依靠小适应症——黑色素瘤得以快速切入PD-1领域,这虽然使拓益抢先成为国内第一款获批上市的国产PD-1抑制剂,但肺癌才是PD-1的核心战场,君实生物在这一领域并没有占得先机。
黑色素瘤属于小癌种,根据光大证券研报,中国皮肤黑色素瘤2020年新发人数仅为7714人,年发病增长率约为3%-5%。
而肺癌是世界级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癌症,临床需求巨大。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中国新发肺癌病例数约为82万人。
同期竞争对手达生物、百济神州和恒瑞医药分别在2021年2月、2021年1月、2020年6月获批了肺癌适应症,君实生物的拓益是同梯队中唯一没有在同期拿下肺癌适应症的PD-1产品,等到其获批时,已经到了2022年9月。
除了入局时间最晚,君实生物的拓益也遭到了集采的影响,并且是同梯队中降价最狠的,价格从38.81元/mg缩水至11.33元/mg。而恒瑞医药、达生物及百济神州的PD-1产品谈判后单价分别为14.64元/mg、28.43/mg、21.80元/mg。
这里有一个细节在2018年登陆港交所之前,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研发“灵魂人物”陈博就已出走。
陈博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历任复旦大学教授、礼来公司研究员、干细胞治疗生物药物公司资深研究员。当时,陈博算是君实研发体系“挑大梁”的人物,拓益正是其主导研发。
2015年,君实生物登陆新三板。而这一年,陈博也开始逐步退出君实生物,先是辞去执行董事、总经理一职,2017年又辞任首席科学家,最后于2018年12月君实生物登陆港交所之前正式退出。
核心研发人员缺失,隐隐为君实生物后来大单品断档的艰难埋下了伏笔。
公司上市后的商业化之路也不顺利。公开息显示,2021年来,段鑫、钱巍、褚楠这三位负责君实PD-1商业化的高管相继离职。公司也承认“2021年是公司商业化团队较为动荡的一年。”
产品需要迭代、竞争对手挤压、研发支出庞大,让君实生物业绩倍感压力。从2013年至2022年,君实生物累计亏损约6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