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一6岁男童被确诊感染“狒狒阿米巴原虫”(俗称食脑虫),住进ICU。据了解,食脑虫引发的脑炎致死率超90%,目前并无特效药。食脑虫到底是什么虫?它是如何进入大脑的?感染后有何症状?真的无药可治吗?夏天玩水应该如何避免感染?
(资料图)
本期南都新知带你认识认识这个可怕的“虫子”。
食脑虫体积大多只有几到几十微米,只能通过显微镜看到。
食脑虫是什么虫?
食脑虫其实是指阿米巴原虫(变形虫“Amoeba”的中文译音),它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有多个分支,其中比较致病的是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棘阿米巴和巴氏阿米巴,后者也被称为狒狒阿米巴原虫,也就是文章开头贵州6岁男童感染的那种。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是1986年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一只死亡待产母山魈体内被发现的。
食脑虫大多体积微小,只能通过显微镜看到。它们的身体形态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被称作变形虫的原因。
以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为例,在环境恶劣时,它以一小团的包囊形式存在;当环境适宜时,它就会变换成爆米花形状的滋养体;当需要快速移动时,它就长出两根鞭毛,像船桨一样加速前进。感染人体的一般是滋养体状态,偶尔也有鞭毛体。
狒狒阿米巴原虫和棘阿米巴则只有包囊和滋养体两种形态。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的三种形态:滋养体(左)、鞭毛体(中)、包囊(右)。图/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食脑虫如何进入大脑?
作为单细胞生物,食脑虫的个头实在不怎么起眼,看起来没有太多存在感。但生物学又无数次告诉我们,不要以体形论英雄。
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记录,从1962年到2018年,美国已出现145例食脑虫病例,只有4名幸存者,死亡率超过97%。
那么,食脑虫到底怎么进入人的大脑呢?主要通过鼻腔。当它们接触到鼻腔黏膜后,会附着在嗅觉神经上并穿过筛状板迁移到大脑中。
它们首先会到达嗅球——大脑中用来感知气味的地方——然后它们会吃掉包围在嗅球周围的组织,进而使患者失去嗅觉和味觉,同时会有头痛、呕吐、高烧等症状。所以,食脑虫真的会吃掉大脑中的一些组织。
此后,食脑虫会沿着脑膜迁移到大脑皮质、小脑和大脑的其他部位,特别是基底部,引起脑实质损害,从而使得患者出现精神错乱、产生幻觉、肢体痉挛等一系列症状,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也有研究称,个别情况下,如果人体皮肤存在切口、溃疡或其他开放性损伤,食脑虫可能通过这些损伤进入人体。
还有报道显示,食脑虫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这可能发生在吸入寄生虫污染的灰尘或液滴时。
食脑虫感染常见于儿童和青壮年,且2/3的病例发生在健康的儿童身上,这或许是由于儿童筛状板上的孔多于成人。
不过,有研究显示,喝了被食脑虫污染的水,是不会被感染的。这是因为在胃酸环境下,食脑虫无法存活,且食脑虫不会通过消化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此外,食脑虫也不会导致人传人。
食脑虫通常通过鼻腔进入大脑,引起脑实质损害。
食脑虫生活在哪里?
食脑虫主要生活在水和潮湿的土壤中。
湖泊、河流、温泉、淤泥、生活及工业污水,以及海水中都可能有它们的身影。
有研究显示,食脑虫的滋养体非常顽强。以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为例,其在pH值6.0~6.5(弱酸性)、温度35℃~37℃的环境中,生长最快;在37℃蒸馏水中变成鞭毛体后,还能运动2~6小时;最多能够耐受46℃的高温。在4℃的环境下,包囊能存活至少12个月,还能保持变成滋养体状态时感染人体的能力。
那么,食脑虫是不是只存在于天然水体中呢?并不是,自来水中也可能有!
2011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一份报告显示,患者在发病前并未接触食脑虫可能存在的自然水域,但研究者在患者使用的洗鼻壶中检测到了食脑虫的踪迹,这意味着食脑虫已经侵入了当地的自来水系统。
2020年9月,美国得克萨斯州环境质量委员会突然发出紧急提醒,称该州布拉佐斯波特水务局的供水系统中可能发现食脑虫,随后官方提醒该州十余地区居民“不要用水”。
分析称,自来水中存在食脑虫的原因通常是水在流经地面上方的管道或软管时被污染,然后被夏日的阳光加热,而这种环境恰好适合食脑虫迅速繁殖。
气候变化影响食脑虫分布?
2020年10月份,美国《新闻周刊》报道称,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表示,自2010年以来的统计数据显示,食脑虫在美有“显著的北移趋势”。这种转变可能是气候变化的结果,因为气温升高可能会促使该生物向原本不利于其生存的区域演进。
乔治亚大学细胞生物学教授丹尼斯·凯尔表示,气候变化可能会增加感染食脑虫的风险。“毫无疑问,随着气候变化和气温升高,我们将会有更多病例和更多的接触(案例)。”
2020年公布的美国食脑虫感染病例分布图。图/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感染食脑虫后无药可救?
感染食脑虫确实可怕,但也有被治愈的案例。
2021年夏,美国一名54岁男子被送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医学中心,后确诊为狒狒阿米巴原虫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幸运的是,他顽强地活了下来,并在药物治疗后基本康复。之所以能够找到救命药,是因为UCSF医疗团队发现了一篇几年前的论文。该研究指出,一种最初在欧洲开发的用于抑制尿路感染的药物——硝羟喹啉,在实验室中对治疗狒狒阿米巴原虫感染有效。于是,UCSF医疗团队匆忙从国外找到这种药,并首次将其用于阿米巴患者治疗。
专家表示,这名男子的康复是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死刑”的阿米巴原虫脑部感染治疗的一个突破。
UCSF医疗团队表示,该药物在美国尚未被批准常规使用,但实验室测试显示它对其他致病性阿米巴原虫同样有效。
更早之前,2012年,印度治愈了一名73岁的由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引发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的患者,当时使用的药物主要是两性霉素B和利福平。
暑假玩水应注意什么?
既然食脑虫主要生活在水中,暑假期间,带孩子玩水时,应该如何避免感染食脑虫呢?
首先,不要将头浸入水中。去湖边、池塘、河流、喷泉、温泉等处游玩时,尽量避免鼻子进水,以防止变形虫进入鼻腔。
其次,不建议游野泳。游泳最好去定期消毒的游泳池或水上乐园,还要戴好泳镜和鼻夹。不要踢水下的沉积物,以避免变形虫分散进入水中。
此外,用煮过的温开水清洗鼻腔。玩水后,最好马上用瓶装水清洗鼻腔,回家后最好再用煮沸过的温开水清洗一次。鼻炎患者日常清洗鼻腔时,不要直接使用自来水,要用煮沸的水做成生理盐水,洗鼻壶等工具也要清洗、消毒。
最后,如果游泳、戏水后出现头痛、呕吐、发热、嗅觉异常等可疑症状,应立即就医。
【知多D】
主动“吸毒”的巨型阿米巴原虫
通常情况下,阿米巴原虫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但2011年7月,国外一支科考队在马里亚纳海沟附近发现了肉眼清晰可见的巨型阿米巴原虫,体长居然达10厘米,是目前发现的世界最大的单细胞动物。
巨型阿米巴原虫不但能适应漆黑、高压和冰冷的海水,而且对有毒的重金属有很强的耐受能力。令人感到恐怖的是,它们还主动“吸毒”,体内富集了高浓度的铅、铀、汞等重金属元素。为何它们能在恶劣环境中长那么大?和吞食重金属的能力有关吗?这些谜团仍有待解开。
巨型阿米巴原虫。
出品:南方都市报 N视频
整合:刘兰兰
美编:刘妍妍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报、河南疾控、环球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