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走进黎平县洪州镇阳朝村,连绵的罗汉果基地郁郁葱葱,一幢幢砖瓦房矗立在山林与稻田之间。步行至村口,一座醒目的阳朝村简介石碑出现在眼前,闪闪发光的碑文仿佛在讲述着阳朝村人20年不等不靠、苦干实干的生动实践。

如今,人们已很难再把这个山间的“璀璨明珠”和曾经那个房屋脏乱差、产业散小弱的后进村联系在一起。阳朝村有这般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太文的努力密不可分。


(相关资料图)

2007年至2013年,郭太文连续2届担任阳朝村党支部书记;2013年郭太文辞职外出经商办企业;2021年第十一届村“两委”换届,郭太文再次回村任职,担任阳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在外摸爬滚打多年,在产业发展上积累了一些经验,这次回村,就是想和乡亲们一起把村子建设得更好。”再回村,郭太文的信心和底气更足了。

彼时,郭太文正经营和参与多家公司的管理,由于父辈是洪州片区著名的木匠师傅,当地鼓楼、花桥大部分出自他们之手,郭太文也在父辈的口传心授之下,学成了“掌墨师”级别的木匠师傅。

这些年来,工艺精湛,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郭太文注册的公司日渐向好发展。

转眼又到了村“两委”换届,郭太文了解到村里产业不足、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等情况,在镇党委领导的动员下,他毅然决定回乡。

“虽然之前离乡多年,但是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回来,带领父老乡亲共抓产业、共谋发展,为阳朝村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郭太文表示。

书记、主任“一肩挑”,郭太文深切感受到阳朝村村民对他的信任与期盼,也感受到上级党委政府对他的信任与支持。同时,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抓产业、谋发展的责任,也沉甸甸地压到了他的肩上。

村里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郭太文从党员干部思想工作做起,挨个访、逐个谈,狠抓“三会一课”制度落实,建立党员联系教育制度……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村“两委”心齐了,干劲也足了。

不仅如此,郭太文还邀请老党员、老村干、新乡贤组建乡村领导小组,动员群众拆除乱搭乱建,通过“政府投一点、帮扶单位帮一点、群众集资凑一点”的方式,筹集到资金上百万元,修建了103个花坛,硬化了防火通道,建起了篮球场,修建了文化墙和文化广场。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一直以来,阳朝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产业呈现出散、弱、小的状态。郭太文带领村干部进行多方调研、凝聚合力,一门心思寻找出路。

最终,郭太文带领大家争取到各类补助资金300万元,用自己公司的车辆抵押贷款160万元,加上集资各类资金共计580万元,通过“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组织方式,带领社员种植茯苓50万窖,并把自己公司的部分场地作为茯苓加工车间。

2022年,阳朝村仅茯苓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还带动周围5个村共150户农户享受利益链接。

“郭支书当了老板还回村来带着大伙发展,我们更没有理由不支持村‘两委’的工作了。”村民纷纷表示。

支部干不干实事,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郭太文回村一年时间,阳朝村就从“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县级试点村升级成为了州级示范试点村。

如今,再进阳朝,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红色元素随处可见,“毛主席长征过阳朝”等红色遗迹遗址被一一挖掘、保护和利用起来……

从“穷人住村”到“能人带村”。时至今日,阳朝村仍算得上偏僻,可这个掩藏在深山密林中的明珠已拂去尘土,在返乡能人郭太文的带领下,凝聚起阳朝人不等不靠的干劲和斗志,又掀起奋进振兴的崭新篇章,发出璀璨的光芒。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香琳

编辑 方年玉

二审 刘跃

三审 梁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