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墨鸣,编辑:小市妹

时间回到一年前的2021年10月,当时国内商品猪出栏价跌至10.18元/公斤,养殖户养一头猪的平均要亏500元,而规模化养殖的集团企业亏损也在300元/头以上。整个行业陷入深度亏损状态,同时带来了大量的产能出清。


(资料图)

一年之后,据统计局11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国内猪肉价格同比上涨高达51.8%。按一头130公斤左右的猪,除去养殖成本,目前大约又能赚上900-1000元不等。

按照西部证券的研究,中国猪肉价格波动的完整周期是46个月,而从2018年的底部区域算起,本轮猪周期已经运行了超过40个月。回头来看,2021年的10月也很有可能是新一轮猪周期的低点。

一时间市场对猪周期重现的预期又高涨了起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一轮的猪周期或许已经悄然而至,但猪周期的拐点并不意味着猪价能一飞冲天。

首先从政策层面来看,监管一直在努力熨平猪周期。

就在10月肉价快速上涨之时,国家发改委随即投放中央猪肉储备平抑市场波动。11月16日发改委再次表示,调控取得了积极成效,近日生猪价格明显回落。今后一段时间内市场供应有保障,价格难以出现大幅上涨。此外,发改委还表态会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继续择机投放中央猪肉储备,必要时还会进一步加大投放力度,并指导各地同步投放地方储备。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正常市场秩序,促进生猪价格尽快回归至合理区间。

这无疑是向市场传达了两个信号,一是抛储的利空压制会始终存在,二是目前“高高在上”的猪肉价格并不符合政策的预期。对于想靠猪周期重启赚一票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盆盆的凉水。

而事实上,就在猪肉价格暴涨的10月,生猪养殖四大龙头股价悉数下跌,牧原、温氏累计下跌的幅度超过了10%,正邦科技更是大跌21.7%,新希望也累计下跌7%以上。

注:新希望仅以生猪养殖业务计入

但同样是在10月,猪肉行业的基本面又是惊喜不断。牧原和温氏两大龙头顺利扭亏,新希望大幅减亏。如果只看三季度,四大猪企中只有正邦科技尚未实现盈利。牧原和温氏的三季度单季分别净赚了81.7亿和42亿元,三季报后温氏更是引来了超过200家机构的调研。

在上一轮周期高点时,温氏和牧原的扩张相对谨慎,这样让其避免了下行周期的“爆仓”,而新希望和正邦科技作为追赶者在周期高点的凶猛扩张并未带来意想中增长,反而令其尝到了周期的苦果。

在一般的猪周期循环轨迹中:肉价上涨——养殖户跟风增产-存栏量大增——猪肉供应增加——肉价下跌——持续亏损——猪肉供应减少——肉价上涨。这是由于猪肉与其他商品最大的不同在于,生猪养殖需要6-12月的时间,但猪肉消费的需求持续存在。周期性的供给在遇到持续性的需求,天然就会产生价格上的波动,带来内生的周期。

但如果连上市公司都深受猪周期的困扰,那更不用说遍布全国的中小养殖户了。对于股民来说,猪周期的大起大落可能是赚钱良机,但对整个猪肉养殖行业来说,则未必是一件好事。这或许就是监管对猪周期调控的起点,因此政策调控也成为投资猪肉股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

而目前我们看到,政策并不希望猪肉价格进一步上涨。事实上,发改委年内已累计投放7批次中央猪肉储备,其中9月份国家和地方合计投放猪肉储备20万吨左右,单月投放数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截止到今年上半年,温氏在肉鸡养殖上大力拓展,形成了左手猪右手鸡的双业务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强了抵御猪周期波动的能力。(肉鸡出笼一般仅需40余天,周期影响远小于猪肉)。而同样在周期高点扩张的新希望,则因为饲料业务的家底深厚,才没有和正邦科技一样走到破产的边缘。

从基本面上来看,猪肉股确实已经度过了最黑暗的时段。根据华创证券的研究,新一轮猪周期已于2022年4月反转,猪肉价格从2022年7月开始的走势就开始超出各方的预期。但华创证券同时也指出,对于明年猪价养殖端目前尚不看好,整体补栏偏谨慎。并且养殖端资产负债表修复尚未完成,在行业补栏信心和补栏能力均不足的背景下,22年下半年的产能恢复或偏理性,预计2023年全年均价在19元/公斤以上。

基本面的回暖、政策面的调控、企业的谨慎犹豫以及资本市场的疲软表现,共同描绘出当下“猪周期”震荡徘徊的图景。目前来看,对于A股的投资者来说,想要再复刻2019-2020年猪肉股行情,也很可能会是一场刻舟求剑式的单相思。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牧原股份(SZ002714)$$新希望(SZ000876)$$温氏股份(SZ300498)$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