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梁施婷 中山报道
广东中山决定以新“十大舰队”重新出发。
(资料图)
今年年初的中山市委经济会议上,中山首次提出打造包括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在内的新时代中山“十大舰队”。
今年以来,中山一系列拼经济的举措颇为高调。除了提出了新“十大舰队”,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还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公开电话号码,承诺做好企业家的服务员。今年,中山还在一个月内迎来两个超百亿元的投资项目,并且首次举行全球招商。
郭文海直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山面对的困难比别人更大、任务比别人更艰巨,只要比别人更勤奋,要比别人跑得更早,跑得更快,方能实现目标。从曾经的“四小虎”到逐渐被惠州、湛江超越,跌落广东第三梯队城市,过去近二十年中山一直寻求新的突破之路。
为了止住经济下行惯性,中山曾做出许多努力,包括壮士断腕式摆脱房地产依赖,大力为镇街放权推行“工改”(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
如今,新“十大舰队”的提出,厘清了过去中山产业定位不清晰的问题。能否以此引领中山高质量发展,受访专家认为值得进一步探讨。作为领航的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尚未形成体系完整的集群,同时规模庞大的传统产业依赖老的发展模式。专家认为,中山“十大舰队”的产业发展思路是明显的,还需要更强的指导性,要在人才培养、金融机构发展等方面发力,为产业生态充分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新“十大舰队”起航
中山新“十大舰队”包括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光电光学、灯饰照明、中山美居、现代农业与食品、现代时尚产业。
这十大产业集群2022年产值达到6815亿元,计划2027年实现总产值突破万亿元。这当中既有把握未来产业升级的先进制造业,也有着眼于现有产业基础的传统产业再造。
新能源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是率先启航的“四大舰队”,将着眼中山未来发展做大做强。
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黎友焕表示,这四大产业体现了中山抓住产业的发展规律和新的发展方向,推动中山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尽管前三个产业集群体量未达千亿,但各自涌现出代表性的龙头企业。中山以这四大产业集群起航,正弥补了中山由乡镇企业起家,中小企业的“群狼”多而“龙头”少的局面。
以能源产业为例,2007年明阳智慧能源集团创始人张传卫正式入局风电创业。依靠广东区位特点,明阳风电从海上风电的空白切入成为国内最早布局半直驱路线风机的厂商之一。
由明阳智能作为上游龙头,中山的风电产业链扩展至技术研发、零部件制造、整机组装到检测认证、风电场开发建设、配套服务,全市风电产业产值超百亿元。
黎友焕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指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中山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和生物医药产业还没形成足够大的、体系完善的产业集群。
“产业要素的聚集,不单是产业基础的问题,还包括人、资金等的融合。中山的产业与金融脱钩,也缺少高端人才的发展环境。中山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哪里?这是中山现在站在这个历史转折时刻需要深思的重大问题。”黎友焕说,考虑到发展动力源还在培育,中山可以先集中精力发展两到三个战略性产业,其他作为培育推动的扶持产业。
反观中山的传统产业已经形成了全产业链条、全体系的集群,但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没到位,引领行业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中山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大多处于数字化转型的起步阶段。
“中山在原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升级换代,这是培育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方向。”黎友焕说。
大涌镇红木家具一度被称为“中国红木产业之都”“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但随着市场逐渐饱和,小作坊的生产模式、缺乏自主设计能力等短板愈发凸显。
空间不足是企业转型面临的一大问题。
“我十几年来搬了4次厂,不敢投入太大,因为每次装修少则几百万。”中山市八霖照明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挺说。
中山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已近40%,以粗放模式发展工业厂房占据了大量的土地。从2022年起,中山开启“工改”攻坚,完成1.3万亩的任务目标,2023年中山进一步计划整备1.5万亩低效工业用地。
今年,古镇镇还探索了采用“控地价竞税收”公开竞价新模式,定向提供给增资扩产企业,保障了优质的企业能在较低成本的情况下得到资源。
截至3月份,中山共推出了立即可供出让产业用地6003亩,100亩以上可供出让连片产业用地达23块。大力度的“工改”以及提升营商环境初见成效。一个新的趋势是,一些外迁的企业在2023年回巢。广东尼特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回归中山火炬开发区,投资5亿元建设尼特泡沫泵研发生产营销总部基地项目,并计划将惠州、广州等域外资源整合到中山,升级当地的健康产业配套产业链。
破解镇街发展能级不足
中山的发展模式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全国仅剩的4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中,中山是其中之一。
1988年,中山市从县级市升级为地级市,各建制镇保持不变,从而形成了“市直管镇”的行政架构,也由此铸造了“一镇一品”“一镇多品”的专业镇经济。从2018年中山提出市域组团发展规划后,突破镇域界限从专业镇经济向集群经济转变已有苗头。
今年,“推动镇域高质量发展”首次被写入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
郭文海曾在多次会议上强调,中山镇域经济的重要性。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镇街仍然是中山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坚定不移地放权、赋能、减负;另一方面要看到镇域经济存在行政资源、经济资源、产业资源碎片化的弊端,进一步打开格局,通过改革走出新路。
2021年,中山在保留“市直管镇”的框架下开启了21年来的首次行政区划变更,6街18镇通过合并、新设形成如今变为8街15镇的格局,最终指向了三个决定中山未来发展高度的区域: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及新小榄镇,支撑着中山全域协同发展格局。
从产业协同的维度来看,扩容后的火炬区和翠亨新区代表着中山未来参与大湾区建设发展的新生力量。过去十年,中山经济发展重心逐渐向东,环湾地带GDP占全市比重持续上升,身处“黄金内湾”的两大阵地成为深港高端产业外溢的福地,撑起中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希望。
而小榄、东升则代表着中山产业经济发展的优势存量。小榄镇与东升镇合并为新小榄镇,两个片区在产业布局、园区建设、产业配套等方面强强联手,打造更高承载力和吸引力的西部城市副中心。
黎友焕认为,东莞同样属于市管镇行政架构,其在资金、金融、体制机制、人才等发展经济的具体措施都有中山值得学习的地方。
东莞曾同样面对着传统专业镇模式的发展瓶颈,在不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不增加管理层级的前提下,东莞在松山湖功能区实施“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战略,逐步在发展规划、区域开发、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以及政务服务效能提升等五大领域,实现了松山湖功能区对九个镇街的统筹和引领。
“以前的中山是‘一镇一品’‘一镇多品’发展模式,在‘市管镇’行政体制下,各个专业镇单打独斗所导致的资源分割,形成了如今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山针对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片区统筹’方案,走向‘一片一品’‘一片多品’。”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港澳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袁持平认为,中山要在镇域协同发展改革上做文章,在产业链高度集中的效应下,创新链、人才链随之集聚,最终形成密度极高的高新科技聚集地。
今年,中山将进一步向三个区域放权。中山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了《中山市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小榄镇事权下放清单》,市县级事权向“两区一镇” 应放尽放、能放尽放。
3月27日,中山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十四次会议。郭文海在会上表示,“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小榄镇对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要科学务实地赋予‘两区一镇’最想要、最有用、能用好的行政管理事权,最大限度发挥市直管镇体制优势,破解镇街发展能级不足、‘小马拉大车’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