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慧 北京报道


(资料图片)

5月30日,在2023中关村论坛闭幕式重大成果发布会上,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简称《方案》)和《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两项政策。

在2023中关村论坛上,人工智能是热议话题。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梅建平在论坛上表示,长期以来科技部高度重视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开源、开放作为基本原则写入了规划,启动实施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引导鼓励国家项目支持研发成果开放共享,依托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在构建开放生态、推动行业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反响。但是我国在底层算法、关键软硬件和生态体系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问题需要科技界、产业界携起手来共同破解。

北京市具有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科技资源、人才和产业发展优势,目前已形成基本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条。《方案》指出,到2025年,北京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突破,原始创新成果影响力不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实现自主可控,其中部分技术与应用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持续提升,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深度赋能实体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创新生态更加活跃开放,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

目标: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

《方案》提到的2023年到2025年的目标包括:推动一批国产替代,技术攻坚取得新突破。人工智能算力布局初步形成,国产人工智能芯片和深度学习框架等基础软硬件产品市场占比显著提升,算力芯片等基本实现自主可控。国产硬件比例显著提高,全面兼容国产深度学习框架。人工智能算力资源并网互联,推动基础软硬件实现高质量自主可控。

另外,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持续保持10%以上增长,辐射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人工智能领军企业科研投入持续增加,初创企业数量不断增长,企业总数保持国内领先,新培育独角兽企业5-10家。人工智能应用深度广度进一步提升,生成式产品成为国内市场主流应用和生态平台,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

《方案》提出,塑造一批示范标杆,场景赋能驱动新应用。发挥各区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特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研究发现、重大民生需求等,形成一批示范性强、影响力大、带动性广的重大应用场景。探索具有首都特点的场景开放政策,形成技术供给和场景需求互动演进的持续创新体系,高品质牵引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和系统平台优化升级。

任务:着力突破人工智能关键技术

《方案》提出了系列任务,包括突破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创新,引领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强化可信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创新等

《方案》称,重点对人工智能系统稳定性技术、人工智能可解释性增强技术、人工智能公平性技术、人工智能安全性技术开展研究。针对敏感领域数据隐私保护问题,加强隐私保护策略与系统构建,开展底层密码算法和技术研发。研究模型算法可信性评测基准,构建人工智能系统可信分级分类评测体系。

《方案》还提到,全力夯实人工智能底层基础,筑牢产业创新发展底座。其中包括,推动国产人工智能芯片实现突破。面向人工智能云端分布式训练需求,开展通用高算力训练芯片研发;面向边缘端应用场景的低功耗需求,研制多模态智能传感芯片、自主智能决策执行芯片、高能效边缘端异构智能芯片;面向创新型芯片架构,探索可重构、存算一体、类脑计算、Chiplet等创新架构路线。积极引导大模型研发企业应用国产人工智能芯片,加快提升人工智能算力供给的国产化率。

《方案》提到,提升算力资源统筹供给能力。按照集约高效原则,分别在海淀区、朝阳区建设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在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区新建或改建升级一批人工智能商业化算力中心,加强国产芯片部署应用,推动自主可控软硬件算力生态建设。实施算力伙伴计划,整合公有云算力资源,向人工智能创新主体开放。推进跨区域算力协同,加强与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区域的算力合作,建设统一的多云算力调度平台,提高环京地区算力一体化调度能力,优化提升环京算力网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