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生态持续优化,监管层累计对A股上市公司下发上千条处罚信息,剑指信息披露违规、财务造假、内幕交易、关联交易等行为。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14日,证监会和沪深北交易所累计对662家A股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发布上千条处罚信息(包含监管措施、行政处罚),处罚金额超过1.08亿元。其中,信息披露违规居首,涉及446份。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李晓慧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信披严格监管和处罚有利于威慑造假者、内幕交易者、操纵股价者,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问题,建立起透明有序的资本市场秩序,有利于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监管紧盯信披违规下发446份处罚信息从违规类型来看,信息披露违规居首,涉及446份,占年内所有处罚信息的43%。处罚金额累计8140万元。从具体的处罚类型来看,包括警示、记入诚信档案、责令改正、监管关注函、问询函等多种措施。目前,已有31家上市公司因重大事项信息披露不及时或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从前述446份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来看,包括财务信息披露存在重大错误、定期报告披露超期限、重大事项信息披露不及时或违规、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准确、不合格等。从实践来看,尽管上市公司信披违规情节不一,处罚力度与处罚金额也不同,但其带来的影响牵涉多个方面。在李晓慧看来,因信披违规行为导致公司股票股价下跌,投资者遭受损失,将成为投资者追究法律赔偿责任的导火索。为何信披违规屡禁不止、信披违规占比高?究其原因,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律师朱奕奕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上市公司法律意识薄弱,试图通过违规信披来粉饰业绩、甚至财务造假来欺骗市场,骗取市场的投资等;另一方面,相关责任人员缺乏责任意识,未勤勉履职甚至借此输送利益,导致公司或者相关人员收到监管措施、行政处罚,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的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全面注册制下进一步强化信披监管为更好适应全面注册制下新的监管形势与实践需求,监管层对上市公司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提出更高要求。2月1日,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全面实行6月12日,沪深交易所就修订上市公司信披工作评价规则面向公众征求意见。其中,上交所为更好落实分类监管原则,对D类公司暂停适用信息披露直通车业务;深交所加大了负面清单的否决力度,并且明确蹭热度或夸大热点将予以扣分。在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卢鼎亮看来,当前司法及监管对违规信披行为已形成完整责任体系,长期以来信披违规违法成本过低的情况得到扭转,“零容忍”立体执法震慑显著增强,市场生态明显好转。除了强化信披违规者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也加强了信披违规者的民事赔偿责任。同时,卢鼎亮建议,投资者可以利用集体诉讼的方式来对信息披露人违规信披、虚假陈述导致的损害发起民事诉讼,充分维护自身权利。李晓慧补充说,需要从资本市场属性、上市公司行为、投资者需求、监管加强治理等多方面考虑,尤其是上市公司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信披监管的认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