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半月谈》报道,近年来,全国多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积极推进智慧灯杆项目,力求实现“一杆多能”。但一些地方“跟风式”建设智慧灯杆,存在与现实需求脱节、部分功能成为摆设、后期运维跟不上等问题。

智慧灯杆作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的代表,承载着人们对智慧城市的美好期待。通过集成照明、5G基站、环境监测、视频监控、信息发布、充电桩等多种功能,实现“一杆多能”,从而减少道路立杆,节约城市空间,提升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从理论上讲,这无疑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有益探索。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实施过程中,部分项目出现“为智慧而智慧”的倾向,有的在人口稀少区域密集布设多功能灯杆,导致资源闲置;有的追求功能堆砌而忽视实用价值,将智慧灯杆打造成展示政绩的“盆景”;更普遍的是,由于缺乏长效运维机制,设备故障无人修理,功能逐步停摆,“智能杆”沦为群众调侃的“智障杆”。“为建而建”或是“重建设轻运营”,不仅造成财政资金浪费,更违背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初心,有形式主义之嫌。

智慧灯杆暴露的问题,反映了一些地方在建设智慧城市中的思维错位。在“技术至上”的迷思下,一些地方管理者将智慧城市简单理解为硬件堆砌,热衷于可见可感的设备投入,却忽视了与之配套的制度建设、流程再造和人文关怀。这种片面追求“硬件升级”而忽视“软件配套”的做法,注定难以持续。

必须清醒认识到,智慧城市的建设,技术只是工具和手段,最终目的是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和城市运行效率。如果本末倒置,再先进的技术都难免沦为空中楼阁。智慧灯杆的困境警示我们,城市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项目规划阶段深入调研市民需求和城市管理痛点,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决策过程也应当更加开放透明,引入公众参与和专家论证机制,听取各方意见。

回归“以人为本”的初心,智慧城市建设才能行稳致远,技术之光才能照亮美好生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