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央行公布10月金融统计数据。数据显示,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3.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6.21万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3个百分点。
(资料图)
此外,2022年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079亿元,比上年同期少7097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4431亿元,同比少增3321亿元。
分析指出,在内需仍偏弱和外需加快回落下,逆周期政策需进一步加力显效,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助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新增信贷、社融超季节性回落
数据显示,10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152亿元,受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同比少增2110亿元。
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减少18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51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32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62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84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623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905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140亿元。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10月新增信贷超季节性回落,总量和结构均相对偏弱,企业贷款仍为新增信贷的重要支撑。居民端贷款整体疲弱,居民中长期贷款收缩幅度较大。“10月多地疫情反复,消费类信用活动景气度低迷,非制造业PMI服务活动分项数值继续录得荣枯线之下,带动居民短贷走低。”
此外,“9月底多项房地产刺激政策集中出台,以降低购房成本、稳定市场预期,但受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购房者观望情绪仍浓,10月地产销售旺季不旺,政策效果有待进一步显现;叠加按揭早偿率持续提升,使得居民中长贷同比继续维持少增。” 温彬表示。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认为,10月新增信贷、社融超季节性回落,主要拖累来自居民端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新增融资大幅下滑。主要是国内局部散发疫情等短期因素干扰、房地产低迷表现,以及10月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收官等因素影响。
温彬表示,从金融数据可以看出,在疫情反复扰动生产消费下,市场主体预期仍弱,叠加季节性效应,宽信用进程有所放缓。前期多项稳增长政策密集出台,对信用形成一定支撑,但后续更重要的仍是尽快推动形成实物工作量,避免资金淤积和空转,提升金融运行效率。
M2维持高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分析认为,这反映了国内货币环境保持适度宽松,继续为经济复苏提供有力支持。
温彬认为,10月M2同比维持高位,市场流动性维持合理充裕。一方面,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和加快推动下,对公信贷投放和非标融资维持一定景气度,有助于拉动M2增速;另一方面,在缴税大月以及5000亿元专项债发行等影响下,10月财政存款增加1.14万亿元,对基础货币形成回笼效应,叠加去年同期高基数,10月M2增速环比小幅回落。
周茂华也认为,M2同比维持高位,货币环境继续为经济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企业信贷尤其是中长期贷款增长明显,宽信用政策效果比较明显。
10月份,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626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4623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905亿元,企业信贷需求延续扩张。“这主要是国内积极落实助企紓困、稳投资、扩内需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企业支持力度,提振企业信贷需求,宽信用政策效果显现。” 周茂华表示。
展望未来,周茂华认为,国内稳内需政策仍需要适度发力,促进经济加快恢复平衡;但目前国内货币环境保持适度宽松格局,国内经济结构性问题凸出,预计后续货币政策需要与财政等部门协同配合,统筹防疫与经济恢复;货币政策延续稳健基调,在总量保持合理适度,更多倚重结构性工具,应对复杂多变环境。
温彬则指出,在内需仍偏弱和外需加快回落下,逆周期政策需进一步加力显效,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继续推动基建、制造业、房地产等领域的信用修复扩张,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助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