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组蛋白的两大应用领域:基础科研和工业级产品

依照之前写过的几家医疗和生物科技公司,风云君将继续延续这个思路继续再研究几家典型公司。

本文要分析的是一家来自苏州的科创板上市企业——$近岸蛋白(688137.SH)$。

近岸蛋白主要产品包括靶点及因子类蛋白、重组抗体、酶及试剂等。


(资料图片)

按照大的行业划分,近岸蛋白属于生物科技、生物医药行业;往更细一点的领域划分,则属于重组蛋白行业。

我们知道,天然蛋白是从动植物或者微生物中提取的蛋白质。而重组蛋白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具体的合成手段是基因重组技术,翻译过程大致为DNA----RNA----蛋白质。

现在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重组蛋白到底有什么用?市场需求在哪?

重组蛋白的第一大用途是搞基础研究。

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在做生物科研的时候,经常要用到科研试剂。这个试剂一般可以分为三种:蛋白类、核酸类以及细胞类。

重组蛋白就是蛋白类试剂中的一种。高纯度、高活性的重组蛋白类试剂可以直接应用于疾病的病因研究。

重组蛋白的第二大用途是工业级产品。

其主要的使用对象都是To B级的机构客户,比如生物制药企业、疫苗企业以及提供体外诊断试剂的医院和体检中心。

重组蛋白是生物药、mRNA疫苗以及体外诊断试剂中的核心原材料。

从上述的应用领域看,重组蛋白在整个生物科技产业中的位置是比较偏上游的。也就是说,包括近岸蛋白在内的重组蛋白厂商,扮演的角色就是原料供应商,属上游企业。下游客户以制药企业、疫苗企业为主,还有一些医院和科研机构。

近岸蛋白的客户结构也是大致如此。

以2021年为例,近岸蛋白的第一、第二大客户分别是沃森生物和艾康生物。沃森生物贡献35.93%的营业收入,艾康生物贡献23.67%,两者合计占营业收入的59.6%。

(来源:近岸蛋白招股说明书)

沃森生物是国内mRNA疫苗行业的头部企业,也是国内单体拥有已上市疫苗品种数量最多的企业;

艾康生物则是专门做体外检测的,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艾康生物的新冠检测试剂盒开始大卖,比如新冠病毒的抗原检测试剂盒,还有核酸检测试剂盒。

(来源:艾康生物官方网站)

由于沃森生物和艾康生物贡献了公司较大的收入比例,所以公司的客户集中度是非常高的,尤其是疫情爆发之后。

2019年前五大客户只占收入的22.75%,疫情爆发的2020年,五大客户的集中度迅速提高至43.57%。到了2021年,比例已经超过70%,客户集中度风险越来越高。

(来源:近岸蛋白招股说明书)

二、高科技就等于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就等于国产替代

1、研发和生产环节是公司经营的核心

重组蛋白行业有两个明显的特点。首先,该行业绝对是个知识与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

2021年,近岸蛋白有502名员工,其中116人是研发人员,占比为23.11%;生产人员和质量控制人员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2.71%和27.49%。市场人员占比仅为12.95%。

公司的经营核心显然是研发和生产环节。

从学历上看,2021年公司硕士、博士学历的人数占比达到24.1%。如果再加上本科,则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比接近70%。

其实不只是近岸蛋白,国内其他的重组蛋白厂商,比如义翘神州、百普赛斯、诺唯赞等等,他们的硕士、博士人员占比也在30%左右。说明这个行业的高学历员工还是比较普遍的。

(来源:近岸蛋白招股说明书)

除了员工学历较高,近岸蛋白这家公司还非常年轻。

2021公司30岁以下的员工(90后)占比高达60.56%,30到40岁的占比也有34.46%,公司超过90%的员工都是在40岁以下。

年轻化与高知化,是近岸蛋白的一大特点。

公司自己认定的核心技术人员共有9名:除了一位专门负责生产工作的生产总监,其余全是硕士、博士。

这里重点提一下朱化星。

朱化星是公司的实控人、董事长兼总经理。朱化星是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专业的博士。作为重组蛋白领域的专家,曾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目前还兼任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的客座教授。

公司的研发投入全部为费用化支出,研发费用从2018年的0.08亿元持续增长至2021年的0.34亿元。

(来源:Choice数据)

纵向看,公司的研发人员数量一直在增加,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这几年也一直在上涨。针对核心技术人员,公司不仅有现金激励,也有股权激励,大部分核心技术人员都持有公司股份。

(来源:近岸蛋白招股说明书)

公司9名核心技术人员中,有6名是85后,其中还有两名90后。按照公司现在的市值算,几乎每一位核心技术人员所持有的股份,最少也值几千万。

大家以往的印象是,中国年轻的富豪新贵大部分都是来自互联网行业。而随着中国的产业升级,资本开始涌入技术门槛更高的硬科技领域,造富效应不再局限于互联网公司,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富豪,出现在其他新兴的高科技行业。

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在2018、2019年一度达到30%左右。不过后来在2020年暴跌至8.3%,然后又从2020年的8.3%持续提升至2022年前三季度的13.1%。

(来源:Choice数据)

研发费用率在2020年出现大幅度的下降,最主要原因是当年的营业收入出现大幅度的增长。

实际上近岸蛋白的营收增速一直就比较高,比如2019和2021年的收入同比增长了138%和190%。

但是2020年增长得更猛,当年同比增速高达500%!和其他年份相比2020年的收入增速明显高得有点不正常,背后原因风云君依旧会在后文讲。

(来源:Choice数据)

目前近岸蛋白拥有19项发明专利,数量并不多。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重组蛋白行业长期由国外龙头企业主导,比如R&D Systems、PeproTech、Thermo Fisher等等。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2020年全球重组蛋白试剂市场的第一和第二名分别为R&D Systems和PeproTech。

国内的重组蛋白厂商在技术、质量和规模等方面与国外品牌存在差距。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由于有差距,才有成长空间。毕竟,投资看重的是预期和未来。

重组蛋白属于生物科技行业,而生物科技又是国家大力扶持的战略新兴行业,国家层面的各种利好政策实在是太多了。

比如《“十三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等等。

总之,重组蛋白这个行业本身就具备国产替代的逻辑。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国内的重组蛋白厂商发展迅速,产品的性能提升明显。再加上国内生物制药、体外诊断、疫苗等下游领域的发展,进一步为重组蛋白的国产替代创造了机会。

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2020年近岸蛋白、义翘神州、百普赛斯3家国产厂商已经占据国内重组蛋白市场20.30%的份额。2021年近岸蛋白已经是国内最大的mRNA原料酶及试剂供应商,占据国内市场39.80%的份额。

只要国内厂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继续增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愁没有市场需求。

2、安全属性强化国产替代逻辑

除了有技术门槛之外,重组蛋白这个行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安全属性。

《“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的规定,就重点强调了医药上游供应链的重要性,并多次提及“供应链稳定可控”。重组蛋白正好就属于医药的上游之一。

2020年10月,中国更是专门出台《生物安全法》,当中明确要求“增强生物安全保障能力”。

(来源:近岸蛋白招股说明书)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进口品牌的供应链极不稳定。而且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比较复杂,高科技产业日益成为大国博弈、地缘政治冲突的主战场。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新的研究逻辑出现:高科技就等于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就等于国产替代。

以前的产业升级更多是从经济角度考虑。比如企业想赚钱,想主导行业的话语权,所以要搞创新,要搞技术升级。客户买国产也是因为国产品牌,性能好,价格便宜。

但是如果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逻辑就变了:客户买国产,也未必是国产品牌物美价廉,也有可能仅仅因为他是国产,他具备安全性而已。

另外,涉及到国家安全领域,政府的扶持力度可能会比以前要大,对市场的干预程度也会加大。这势必会加速推动一些核心原材料的自主供应。

总之,一旦把产业提高到国家安全的层面,国产替代的逻辑将大大强化。经济逻辑不再是唯一的逻辑,甚至可能都不是中心逻辑。

三、疫情几乎全面改善了公司的财务指标

重组蛋白的种类繁多,功能和结构也非常多样化。

重组蛋白的这个特点导致公司的产品组合也是非常多。近岸蛋白的产品种类高达3500种,其中靶点及因子类蛋白产品2900多种,重组抗体产品60多种,酶及试剂产品500多种。

产品太多,风云君只讲对公司收入贡献最大的三个:mRNA原料酶及试剂、新冠诊断抗体、新冠诊断抗原。

这三大产品分属不同的类别。mRNA原料酶及试剂属于酶及试剂产品,新冠诊断抗原属于靶点及因子类蛋白产品,新冠诊断抗体属于重组抗体。

2021年,mRNA原料酶及试剂占营业收入的37.84%,新冠诊断抗体占营业收入的35.04%,两者合一块就占72.88%。2020年,mRNA原料酶及试剂的收入虽然很少,但是新冠诊断抗原和新冠诊断抗体的收入比例合计高达61.02%。

按照用途划分,mRNA原料酶及试剂是mRNA疫苗的核心原材料,而新冠诊断抗体和抗原,均是新冠诊断的原料。从公司的产品用途和收入结构看,公司业绩明显与新冠疫情高度捆绑。因为这三大产品,都与疫情有直接关系。

疫情来了之后,新冠诊断需求一下子暴增,直接带动了上游原料——诊断抗原和抗体的市场需求。

同时,疫情还让疫苗行业迎来市场机遇,新冠疫苗竞速研发,传统疫苗开始转向新兴疫苗——mRNA疫苗。疫苗企业为了研发和生产mRNA疫苗,势必会加大对核心原材料mRNA原料酶及试剂的采购。

可以说,近岸蛋白的业绩增长几乎完全就是疫情带来的,绝对是疫情收益概念股。

2020年公司收入暴涨500%,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2020年疫情之前,公司自然没有新冠相关业务。2020年,新冠相关业务的收入占比高达62.98%,2021年这一比例进一步提高到74.8%。

(来源:近岸蛋白招股说明书)

疫情的到来同时也改善了公司的利润情况:2018年公司还净亏损0.12亿元,转眼到了2021年,就已经实现净利润1.49亿元。

(来源:Choice数据)

就以2020年为基准年,2020年以后公司的净利率已经超过40%,毛利率甚至可以接近90%。这个盈利能力可以说是相当不错了,疫情,几乎全面改善了公司的财务指标。

(来源:Choice数据)

个别企业在疫情期间,囤货居奇,哄抬价格,大发国难财。然而这只是疫情经济的一面,我们也要看到疫情经济的另一面。

疫情在客观上确实推动了国内mRNA疫苗、体外诊断、重组蛋白等诸多生命科技领域的发展。也加速了某些领域的国产化进程。相关企业不仅赚了钱,还积累了一些技术。

风云君就发现,近岸蛋白的19项发明专利中,有10项全都是在2021年以后取得的。

(来源:近岸蛋白招股说明书)

前文提到公司的客户集中度是比较高的情况。比如新冠诊断抗原、抗体的主要客户为艾康生物及雅培集团,而mRNA原料酶及试剂基本是卖给沃森生物。

由于订单集中在少数客户身上,下游客户的产品开发进程,技术路线的更改必然会影响到公司的收入。

公司目前的头号大客户是沃森生物,沃森生物申报的mRNA新冠疫苗是以新冠病毒的原始株作为研发基础的。但是现在病毒已经变异出各种类型,特别是奥密克戎变异株,其传播性很强。

也就是说,以原始株病毒为基础的新冠mRNA疫苗的市场空间存在不确定性。而公司向沃森生物供应的mRNA原料酶及试剂,恰恰就是用来研发以原始株为基础的疫苗。这个风险不得不考虑。

(来源:近岸蛋白招股说明书)

另外,疫情的发展情况、防疫政策的变化也会影响公司未来的业绩。如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又或者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研发成功,都会公司收入产生不利影响。

根据公司最新的2022年三季度财报,今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2.13和0.9亿元,同比分别减少了23.4%和29.5%。

公司给的解释是,去年同期的基数较高,尤其是向沃森生物的销售收入较多,而今年同期,对沃森生物的销售收入出现大幅下滑。

简单讲就是,今年业绩不行,因为去年业绩太好了。

然而,原因真的这么简单吗?会不会是大客户沃森生物的产品项目有了变动呢?

不管这背后的原因是啥,归根结底还是公司的客户集中度太高了,下游客户一旦出了状况,采购金额减少,就会对公司产生很大影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