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IPO的江苏伟康洁婧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伟康医疗”),最终还是铩羽。
2022年8月下旬,由于不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或信息披露要求,伟康医疗首发上市申请未获创业板上市委通过。伟康医疗上会前一个多月,《大众证券报》明镜财经工作室记者发现其存在五方面值得注意情形——核心募投项目5年来变化不大,2015年来营收盈利呈现滑坡态势,以及员工数量下降与公司业绩匹配度等情形。尤其是核心募投项目多年变化不大,叠加公司业绩持续滑坡,除了为上市而上市疑问,是否符合成长性的创业板定位问题突出。
(资料图片)
三度IPO均告失败
伟康医疗是一家医疗器械企业,主要从事一次性使用医疗耗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吸引管、吸痰管、鼻氧管、引流袋等。
事实上,此次IPO是伟康医疗第三次谋求A股上市。早在2017年9月,伟康医疗便报送招股说明书,欲登陆沪市主板,但以撤材料告终。时隔近两年后的2019年6月,伟康医疗选择转战创业板,然而,披露招股书后时隔3个月,公司被证监会抽中现场检查,又选择了撤材料终止IPO。
对于第二次终止IPO的原因,此前有公开报道显示,伟康医疗称系进行经营战略调整,进一步聚焦一次性使用医用耗材主业,剥离与主营业务生产无关的苏州地区土地和房产,并且预计审核期限将明显延长,面临外部机构投资者的兑现回报压力。
2021年9月,伟康医疗再次向深交所递交招股书欲登陆创业板,经过两轮审核问询和一次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函的回复过后,终于在2022年8月26日迎来上会,不料直接被否。
值得注意的是,伟康医疗2017年来的三次IPO申报,均选聘了不同的保荐券商。
伟康医疗IPO被否前两个月,《大众证券报》明镜财经工作室发现伟康医疗存在五方面值得注意情形——核心募投项目5年来变化不大,是否为上市而上市?2015年来营收盈利呈现滑坡态势暴露成长性问题,员工数量下降与公司业绩匹配度及曾长期存在所谓未缴纳甚至自愿放弃缴纳社保等。
为上市而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首次披露招股书以来,伟康医疗历次IPO的核心募投项目变化基本不大,是否为上市而上市“圈钱”疑问油然而生。
翻阅公司2017年9月、2019年6月及2022年8月招股书可以发现,伟康医疗此次创业板IPO的核心募投项目与5年前相比,新增产能合计都是6950万件(单向阀系麻醉面罩等配件,故不单独计算为产能),除了导尿管项目有所调整,其余募投项目内容变化不大(见图一、图二)。尤其是新建产能项目中,募投建设年产4800万支吸痰管、1000万个引流袋的项目一直保留。不过,此次IPO募投项目中的1000万个引流袋细分为800万个防逆引流袋、200万个精密引流袋。
图一:伟康医疗2017年9月招股书募投项目截图
图二:伟康医疗2022年8月招股书上会稿募投项目截图
事实上,细看公司其他募投项目,可以发现时隔5年后的变化也并不算大。
还需要注意的是,公司2017年招股书显示,2014-2016年期间,吸痰包、吸痰器、吸痰管的合计产能均为2100万件;2019年招股书显示吸痰包、吸痰器、吸痰管的合计产能从2100万件提升到2018年的3800万件,最新招股书显示吸痰管系列2019年来产能均为3960万件。产量方面,从2014年2000.51万件,到2018的3532.61万件,再到2021年4235万件,7年来增长约110%;销量从2014年的1786.33万件,增长到2021年的3940万件,7年来销量增长120.56%,增幅远不及公司最主要产品吸引管(销量从1149.34万件增至3332万件,增幅接近200%)。而公司此次IPO募投新建吸痰管年产能为4800万件,相当于2021年产能1.2倍以上、产量1.1倍以上、销量近1.3倍。
公司曾在2017年招股书中表示,“公司产品均为一次性使用医用耗材,生产设备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可通过更换模具、调节工序等方式来实现不同产品之间的生产切换。报告期内公司产能主要根据当期生产设备、销售订单来确定,产品之间的产能具有一定的弹性。”最新招股书中也有相同表述。也就是说,公司总产能应当可以在不变的情况下,具体生产什么产品可以进行调整。
而以公司2016年来总产能、总产量、总销量的变化,可以看出公司产量、销售增长与产能增长的匹配情况,能从中观察公司对新增产能的实际需求程度、消化能力。
公司总产能方面,2016年为8602.05万件,2018年为10867万件,2021年为12335万件,公司6年来总产能增加了3730万件以上,接近此次募投项目新增总产能6950万件的一半以上。总产量方面,2016年为8814.98万件,2018年为10074.21万件,2021年为11511万件,6年里增加不到2700万件。总销量方面,2016年为8742.65万件,2018年为9760.45万件,2021年为10980万件,6年里增加不到2240万件。可见,公司2016年来完整年度的总产量整体增长明显低于总产能增加,而销量整体增长又低于产量增长。
实际上,伟康医疗2021年总产能利用率93.32%,明显低于2016年的102.48%,产销率95.39%同样低于2016年的99.18%。
2016年至2021年的5年里,公司销量累计增长25.62%,年均复合增长率不到4.7%。而公司此次募投新增总产能6950万件,相当于2021年总销量的63.30%,如果公司未来每年均保持4.7%销量增长,以此测算,至少需要十年才能完全消化新增产能。更需要注意的是,伟康医疗最近几年销量增长还出现放缓——2019年至2021年的3年销量整体增幅为12.49%、年均复合增长率4%。
可见,2017年来,公司吸痰管、引流袋的IPO募投新增产能始终不变的背后,除了新增产能能否有效消化,伟康医疗核心募投项目规划的科学性、严谨性以及合理性、资金使用效率,是否为上市而上市,都引人关注。
成长性明显存忧
IPO核心募投项目5年变化不大,加上伟康医疗2015年来业绩增速放缓甚至蜕变为滑坡(见图三),更令人关注其成长性。
2019-2021年,伟康医疗营收分别为2.62亿元、2.54亿元、2.44亿元,营收滑坡态势明显。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904.39万元、5470.50万元、5462.60万元,与营收下降态势一致。公司体现主业业绩的扣非净利润也整体呈现下降的走势,2019年超过5800万元,到2021年时已不足4819万元。
时间放长一些来看,伟康医疗2021年的营收已经略低于2017年,稍多于2018年。事实上,从公司营收增速看,2015年来整体呈现从放缓到滑坡态势,2015年增长24.01%是7年来最高,2016年为6.91%,2017年是13.75%,2018年为-1.80%,2019年增长9.11%,2020年下滑3.20%,2021年继续下降3.73%。营收成长性不足尽显。
2021年,伟康医疗的归母净利润比2018年、2017年都低,只比2016年稍多。2015年来,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速滑坡更明显——2015年同比大增近131%,2016-2018年虽然增速不稳定但保持了两位数增长,2019年增速猛然放缓到微增0.32%,2020年、2021年都转为下滑,虽然2021年降幅大幅收窄、扣非净利润增速也转正,但放眼2015年来,2021年扣非净利润增长仍是低位,仅好于受疫情影响最大的2020年。
公司在最新招股书中曾就主营业务成长性表示:“2020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减少748.68万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1146.03 万元,主要系受新冠疫情影响,Cardinal、Medline 等客户部分月份业务基本暂停,吸引管等直接外销产品收入(不含医用口罩)同比减少3379.15万元、直接外销产品毛利(不含医用口罩、剔除运费会计处理影响)同比减少889.88万元,以及境内直销收入(不含医用口罩)同比减少490.61万元、境内直销毛利(不含医用口罩、剔除运费会计处理影响)同比减少338.56万元。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公司于2020年上半年购置医用口罩生产设备用于生产医用口罩,当年医用口罩实现收入3273.14万元,医用口罩相关收益计入非经常性损益。”
“2021年,伟康医疗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减少525.80万元,其中医用口罩收入同比减少2897.87万元。剔除医用口罩影响后,2021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加2372.07万元、同比增长11.0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加163.47万元、同比增长3.51%,主要是由于国内疫情形势好转,内销收入同比增加2212.92万元、内销毛利同比增加979.40万元。”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疫情出现前的2019年,公司营收增速虽然明显好于2018年,但已经不如2017年、2015年水平;归母净利润增速较之前也大幅降低。
譬如公司近年营收最高的2019年时的主要产品中(见图四),手术护理系列营收15855.39万元、呼吸系列营收4828.94万元、麻醉系列营收2689.17万元、泌尿系列营收1267.82万元、穿刺系列营收752.15万元,较2018年增长的也只有手术护理系列、泌尿系列,其中主要依靠手术护理系列。公司2019年主要产品营收25434.23万元、同比涨幅8%出头,较2017年的24181.17万元只增长不到5%,而2017年同比增幅接近15%。这意味着,结合2018年主要产品营收不到2.4亿元,较2017年下降看(见图五),公司在疫情前两年的营收增速已现颓势。
图四:伟康医疗2021年招股书截图
图五:伟康医疗2019年招股书截图
2015年来业绩增速放缓甚至蜕变为滑坡下凸显成长性不足,结合伟康医疗核心募投项目5年来变化不大、募投新建产能消化存忧,使得伟康医疗更添是否符合创业板定位疑问。
事实上,上市委就曾要求伟康医疗进一步说明公司经营业绩是否具有成长性,是否符合创业板定位。 记者 尔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