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转自微信公众号\"乐和视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撰文、摄影/张祺林温馨提示正文约5300字,仔细阅读需15分钟左右 图文皆原创,侵权者必究清西陵——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北省易县永宁山麓,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处帝王陵寝群,共有泰陵、昌陵、慕陵、崇陵四座皇陵和泰东、昌西、慕东三座后陵,清代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其后妃均长眠于此,太行余脉如屏风拱卫,金城河水似玉带相连,数万棵苍松翠柏则是天然的仪仗,为中国古代风水学中的“上吉之象”,被誉为“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和会之所”。

国保碑

清朝入关之后,顺治、康熙两帝均葬于东陵,而雍正继位后认为东陵地势低洼、积水严重,便以土壤不纯、夹杂沙石、已无上吉之地为由另选陵址,即泰陵——清西陵的第一座皇陵。又有说法称雍正帝自认为功比千秋,葬在清东陵有祖先压制,开辟西陵可彰显自己的地位。 乾隆即位后,因崇拜祖父康熙而决定将陵寝修在东陵,为了不让皇考感到孤单,于是下诏“昭穆次序,隔代埋葬”,形成了东西二陵同居幾辅、并列神州的格局。

清东陵·孝陵(顺治),2017.4

清东陵·景陵(康熙),2017.4

清东陵·景陵(康熙),2017.4

清东陵·裕陵(乾隆),2017.4

清东陵·定东陵(慈禧),2017.4

1泰陵泰陵,建于清雍正八年至十四年(1730-1736),为清世宗雍正及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的陵寝,以一条神道——也是清西陵的主神道贯穿中轴,分为神道、前朝、后寝三部分,是清西陵中规模最大、风水格局最完整的皇陵,也是清王朝出现颓势走下坡路前最后的辉煌。

泰陵

泰陵

泰陵的第一座建筑为火焰牌坊,位于清西陵景区以外,若非刻意绕路难以到访,曾因宝珠被盗而备受关注。进入景区,沿神道前行,步过五孔石桥便到了西陵门户——大红门,与三座五间六柱十一楼的石牌坊共同构成了一个极为宽阔的广场,为中国古代皇陵中的孤例。

泰陵五孔石桥和大红门院落|图自《中华遗产》2019年4月,摄影/王江山

步过大红门后,一座重檐九脊的碑楼映入眼帘,红墙黄瓦,四面辟门,皆出踏道,这便是圣德神功碑楼,又称“大碑楼”,碑楼内供奉有镌刻着皇帝一生丰功伟绩的圣德神功碑,可谓“盖棺定论”,永垂后世。 大碑楼四角有四座华表,饰有云龙浮雕,北面两根华表顶部的朝天吼面向北,告诫皇帝要关心百姓、体察民情,南面的朝天吼面向南,告诫皇帝要勤于政务,勿留恋山水。

泰陵圣德神功碑楼

泰陵华表

泰陵华表

经过大碑楼后为七孔石桥,长达百米,在青翠的绿幕与湛蓝的天空下状若长虹卧波,倒映在明镜般的水面。 按照雍正生前的谕旨,泰陵因风水的特殊性不设石像生,而乾隆为表孝心不顾群臣劝阻执意添加了五对石像生,破坏了既有风水格局和神道美观,可谓一大败笔。

泰陵七孔石桥

不合时宜的石像生不由细看,经过七孔石桥、龙凤门后便是一段长到无聊的神道,唯有两侧遍植古松,令人心旷神怡。清西陵曾有华北规模最大的古松林,最多时松柏共计超过二十万棵,号称“西陵松海”,为“易州十景”之一,可惜民国以来过度砍伐,如今仅剩不到两万棵。

西陵松海

西陵松海

西陵松海

步过三路三孔石拱桥,便是神道碑亭,重檐歇山顶,红墙黄瓦,四面辟门,皆出踏道,内供皇帝谥号碑,是皇陵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点睛之笔。碑亭后为隆恩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顶,是神道与前朝的分界所在。前朝由黄瓦红墙包围,砖石铺地,结构严谨,为两进院落,隆恩殿居中,东、西配殿分列两旁,门内两侧亦有两座焚帛炉,用于在祭祀仪式上焚烧祭品。

泰陵三孔石拱桥和神道碑亭

泰陵三孔石拱桥趴蝮

泰陵神道碑亭

泰陵隆恩门

泰陵隆恩门彩画

泰陵西朝房

泰陵东朝房

泰陵焚帛炉

隆恩殿为泰陵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昂下檐,单翘上檐,重檐歇山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庄严肃穆,宏伟壮观。 殿前月台设有汉白玉栏板、铜炉和排水用的螭首,殿内明柱裹有沥粉贴金,殿顶饰有旋子彩画,梁枋上绘有“江山一统”和“普照乾坤”彩画,中央明间暖阁设有帷幔环绕的神龛仙楼,楼内供奉帝后牌位,楼前有两座雕饰精美的太师椅,扶手、椅背镂空雕有金龙环绕,腾云驾雾,呼之欲出。

泰陵隆恩殿

泰陵隆恩殿

泰陵隆恩殿

泰陵隆恩殿螭首

泰陵隆恩殿铜炉

泰陵隆恩殿内景

泰陵隆恩殿太师椅

隆恩殿后为陵寝门,由此便进入了后寝。后寝由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顶组成,其中二柱门为清西陵中的唯一一座,因其是纯礼制建筑,没有实际作用,在后世皇陵中逐渐被省略。

泰陵陵寝门

泰陵陵寝门

泰陵后寝

泰陵二柱门朝天吼

二柱门后为石五供,为必不可少的象征性礼制建筑,通体用青白石雕琢而成,分为祭台和五供两部分,祭台为方形须弥座,饰有八仙浮雕、缠枝牡丹,五供陈放在祭台之上,石香炉居中,饰有盘龙、祥云浮雕,三条炉腿上雕有狻猊头像,两侧分列有石花瓶、石蜡扦,饰有缠枝莲花、灵芝松鹤等吉祥图案。

泰陵石五供

泰陵石五供

泰陵石五供香炉

石五供后则是方城和明楼,为整座陵寝建筑的至高点所在,明楼为重檐歇山顶,高耸入云,气势磅礴,内部供奉有庙号碑,石碑须弥座上饰有游龙浮雕,碑身以朱砂涂面,碑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着“世宗宪皇帝之陵”。

泰陵石五供、方城和明楼

泰陵石五供、方城和明楼

泰陵方城和明楼

泰陵庙号碑

泰陵庙号碑须弥座

方城和宝城间的半圆形院落为“月牙城”,又称“哑巴院”,帝后的棺椁都是由此送入地宫,随后用条石将地宫封闭,院内正中的釉面屏风既有美观效果,令人穿过方城的券门后顿感别有洞天,又起到了遮挡地宫入口的作用。

泰陵方城、明楼和月牙城

泰陵月牙城屏风

1735年10月8日雍正驾崩,其原因扑朔迷离,清东陵发掘后考古界一直有发掘泰陵的呼声,并以发现盗洞为由,于1980年4月开始发掘地宫,随后发现封土保存完好,说明泰陵并没有被盗。时任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夏鼐得知后立即向国家文物局汇报,要求停止发掘,随后他亲自赶往清西陵紧急叫停挖掘工作,考古队也将盗洞口重新回填,至今地宫仍从未被打开过。 雍正在位虽只有十三年,仅占康乾盛世的十分之一,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雍正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大权独揽,事必躬亲,设立了象征着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军机处,并于全国推行“摊丁入亩”、“改土归流”,同时还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至于其即位的正统性存疑、大兴文字狱等是非功过,只能留待后人评论,或朝乾夕惕,或薄情寡义,都将随着阵阵松涛湮没入一片苍翠之中。 2昌陵昌陵,建于清嘉庆元年至嘉庆八年(1796-1803),为清仁宗嘉庆及孝淑睿皇后的陵寝,位于泰陵以西,是清西陵中唯一与主神道相接的皇陵,规模较泰陵有所缩减,但仍遵循着基本格局,并且建有清代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楼,此外还有“独家特色”:隆恩殿以紫花石(花斑石)铺地,色泽温润如玉,在阳光照耀下呈现出彩色光芒,素有“满堂宝石”之称;孝和睿皇后的昌西陵则建有回音壁,于中国古代皇陵中独一无二。

昌陵

乾隆晚年的享乐挥霍,使得国库空虚,并且朝廷上下吏治腐败,弊病丛生,给才能本就平庸的嘉庆留下一个难以收场的烂摊子。时下起义频发,列强觑视已久,即便通过打倒和珅来补充国库,也难免力不从心,以至于清朝自此便“嘉道中落”,由盛转衰,逐渐成为了一艘腐朽的巨轮,就连堂堂皇陵也曾是一项豆腐渣工程。

昌陵

据记载陵寝落成后嘉庆帝来到陵寝视察,十分满意,封赏了负责工程的官员,但随后一系列贪腐弊案就被接连爆出:承办昌陵工程的工部尚书官员盛住贪污九万两白银,石像生是由配件粘接而非整石雕刻,建筑多处出现渗水渗漏。 经检查发现昌陵几乎所有建筑都存在工程质量问题,嘉庆帝闻之大怒,严厉处罚了相关人员并下令进行大修,历时两年完工,至今各建筑均保存完好,地宫也从未受到盗扰。

昌陵

昌陵

3慕陵慕陵,建于道光十二年至十六年(1832-1836),为清宣宗道光及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的陵寝,在清代皇陵中独树一帜,未按照传统的陵寝规制修建,在刻意求简的同时又极其奢华,学界一直以来褒贬不一,或不伦不类、不遵祖训,或别出心裁、另辟蹊径。总之,慕陵的诸多改制令人眼前一新,堪称一朵奇葩。

慕陵

道光十五年(1836),道光帝至西陵祭拜昌陵、泰陵,在仰慕祖先功德的同时写下朱谕:“敬瞻东北,永慕无穷,云山密迩,呜呼!其慕与慕也。”并藏于隆恩殿内。1850年正月道光帝驾崩后,咸丰即位,重读遗旨,心领神会,便将陵寝命名为“慕陵”,实际上这一名称早在道光帝生前便已暗示,慕陵也成为了唯一不是由嗣皇帝命名的一座清帝陵。

慕陵

按照“昭穆次序”的规定,慕陵起初选址在东陵宝华峪,于道光七年(1827)完工,但在葬入了孝穆成皇后后发现地宫渗水(又是一项豆腐渣工程),道光震怒之下命令将陵寝夷为平地,不顾祖训改为在西陵地势较高的龙泉峪重建。 新建的慕陵由道光帝亲自参与规划设计,由宠极一时的大臣穆彰阿主持建造, 以“总以地臻全美为重,不在宫殿壮丽,以侈观瞻”为原则,在传统陵寝规制上进行了的大刀阔斧的裁剪和创新,建筑精致小巧,风格清新淡雅。但是,两建一拆共耗资达440万两白银,是清代花钱最多的一座皇陵,超过了乾隆裕陵和慈禧定东陵的造价总和。

慕陵隆恩殿——金丝楠木大殿

虽然道光即位初期勤于政务,但面对清朝大厦将倾的颓势已无回天之力,加以鸦片战争爆发后被迫签订《南京条约》,道光也成为了清朝第一个向“西夷”割地赔款的皇帝,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签订后,道光帝深知自己愧对先人,且据清制,凡帝王有失尺地寸土者,不得立圣德神功碑,便下令自己的陵寝不再树立圣德神功碑,也自然没有大碑楼,之后的定陵、慧陵、崇陵也都没有建造大碑楼。 从慕陵的第一座建筑——五孔石拱桥到龙凤门仅有百米,这一段神道里程较其它皇陵大大缩减。龙凤门为五间六柱式,通体以青白石雕成,仿木结构,榫卯相连,坊身饰有龙凤、麒麟、花草浮雕,顶部中央冠以火焰宝珠,柱顶雕有朝天吼。门楼为庑殿顶,其梁枋、斗拱、鸱吻均用彩色琉璃拼插而成,四壁正面中心各镶嵌一条琉璃盘龙。

慕陵五孔石拱桥

慕陵五孔石拱桥

慕陵五孔石拱桥趴蝮

慕陵龙凤门

慕陵龙凤门

慕陵龙凤门

慕陵龙凤门

慕陵龙凤门火焰宝珠

慕陵龙凤门朝天吼

不同于其它清皇陵,慕陵的神道碑亭位于三孔石拱桥南而非桥北,券门石雕精美,三孔石拱桥两侧为五孔平桥,而非传统的三路三孔石拱桥。隆恩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两侧的东、西朝房均为单檐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由于没有圣德神功碑,所以慕陵神道碑亭内的石碑兼具功德碑和谥号碑双重作用。

慕陵神道碑亭

慕陵神道碑亭

慕陵神道碑亭

慕陵三孔石拱桥细节

慕陵隆恩门和三孔石拱桥

慕陵隆恩门

慕陵西朝房

慕陵东朝房

慕陵看似俭朴的外观下实则极其奢华,隆恩门后的隆恩殿和东、西配殿均用金丝楠木打造,典雅肃穆,古朴超然,为清代皇陵中的孤例,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凤毛麟角的精品,可与明长陵隆恩殿、太庙大殿、北海大慈真如宝殿相媲美。由于金丝楠木数量极少,生长期长,采伐困难,故造价高昂,且遇火难燃,耐湿不腐,还会呈现出金丝纹理,是木料中的珍品,只有最高规格的皇家建筑中才会使用。

慕陵西配殿

慕陵东配殿

慕陵隆恩殿

慕陵隆恩殿

慕陵隆恩殿与其它皇陵的隆恩殿大为不同,共有36根金丝楠木柱,不仅将传统的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改为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而且还用20根金丝楠木柱支撑着深远的出檐,以形成环绕大殿一周的回廊,同时裁撤了月台和石栏,仅在月台上设有铜炉两尊和石幢、石晷各一座。

慕陵隆恩殿

慕陵隆恩殿柱头、补间铺作

慕陵隆恩殿柱头、补间铺作

慕陵石幢

走进隆恩殿内,金砖墁地,窗花精美,一阵沁人心脾的暗香扑面而来,抬头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只见殿内不饰彩画,保持楠木本色,每块天花板上均采用高浮雕、透雕的手法雕有一条盘龙,龙头向下,张目鼓腮,吞云吐雾,形成了千龙聚首、龙口吐香的一大奇观。道光认为,起初建在东陵的地宫渗水是因为群龙钻穴所致,如果把龙请到天上来就不会往地宫吐水了。

慕陵隆恩殿内景

慕陵隆恩殿内景

慕陵隆恩殿内景

除了殿内天花板,隆恩殿回廊的门窗、梁枋、雀替等木构件上均饰有姿态各异的龙纹木雕,或翻江倒海,或二龙戏珠,灵动飘逸,栩栩如生,整座大殿共雕龙1096条,加上东、西配殿共有1318条之多。

慕陵隆恩殿雀替

特殊时期被“斩首”的龙

隆恩殿后有一条玉带河,上有一座青白石平桥,桥后无陵寝门,而是改为一座三门四柱式的汉白玉石牌坊,中门正面额枋上刻有满蒙汉三文“慕陵”,为咸丰御笔,左右二门额枋则是龙凤图案:一龙居中,两凤在侧。

慕陵石牌坊

慕陵石牌坊

慕陵的后寝部分仅有石五供和宝顶,没有方城、明楼和宝城,自然也无庙号碑,石五供后为一月台,台面及陡板均用青白石料墁砌,月台上的须弥座中央即是宝顶,其规模较其他清皇陵之宝顶大为缩小,宝顶下肩为石质圆形须弥座,须弥座以上砖砌宝城,仅有一道紧贴宝顶环砌的围墙。宝顶下方为地宫,地宫内不雕经文、佛像,并由四道石门改为二道石门,至今未受盗扰。

慕陵石五供和宝顶

慕陵宝顶

慕陵宝顶

慕陵宝顶

值得一提的是,慕陵的围墙采用了不挂灰、不涂红、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到顶的做法,这种工艺步骤复杂,造价高昂,但墙体异常坚固,从外表看砖缝平滑,细如毫发,在清皇陵中是唯一一例。 世事兴衰,沉浮俯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逐渐落幕,淡入历史的长河之中,唯有云山依旧,松柏长青。凹凸不平的神道伴着年复一年的春花,默然伫立的石像相视无言,仿佛早已于一场场悲欢离合中看破了这权力的游戏与亲情的纠缠,用斑驳的背影告诫后人:与其尊如北斗,堆金积玉,不如做一只闲云野鹤,一朵空谷幽兰。

西陵之春

The End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