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一些朋友的问题,随便聊聊

1、为什么新开了华能水电的仓位?简单地说一下水电公司的投资逻辑。

水电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自己也跟踪了很多年,主要特殊在以下几个方面初期投资额巨大,实际运营无原材料成本,财务折旧年限和实际使用年限偏差很大,自由现金流再投的收益,以及行业性的,电价低幅度但长期上涨的趋势,尤其是绿电。水电的核心在于,实际的现金流远大于账面利润,扣除分红和当期投资之后,剩下的资金偿还贷款(减少未来的利息开支)或者再投入新的项目(内生性成长或者参股项目收取红利)。简单从收益的角度来看,水电的利润来源,发电利润+自由现金流还债或再投的收益。

是不是很像巴神说的寿险公司浮存金的盈利模式?我觉得大型水电公司的商业模式,甚至好过寿险公司,因为收入端可控且稳定,且不受市场货币利率波动的影响,负债成本更低,投资端的盈利能力也更好、更稳定。

并且,因为低人力成本且无原料成本,这是为数不多,可以长期抵御通胀的行业。

具体到长江电力和华能水电,球上很多财务功底更扎实的球友,码过很多长文对比优劣,我就不做重复的功课了。简单说,华能水电还有很多在开发或者待开发的项目,未来的自由现金流有明确的投向,折旧还在进行中,未来数年的成长性会比长电更好,但是短期几年的分红会相对长电低。长江电力的账面收益更好看一些,短期有资产重组的事件驱动,静态的息率更高。

公司都是好公司,当然弹性和强周期性的公司没法比,因为自己仓位配置的原因,高弹性的品种很多,所以这种压仓底的品种,自己是放弃整体市场贝塔收益的。长期看阿尔法收益年均8-12%的样子,也算是满意。不过市场在不同的风险偏好下,可能两个公司会有不同的阶段性表现,所以各配置一些,也许有机会赚一点风险相对低很多的配置收益。

2、怎么看个人养老金账户?我会不会开个人养老金账户?

各种原因,自己对这个没啥兴趣。不过了解过关于个人养老金的政策,总体感觉是一个挺鸡肋的东西,但是对于不同的家庭,还是有挺大的区别。这里涉及到个人的投资回报水平、收入水平、消费理念等等。我就随便列几种工资收入下,可能的情况。

A、工资性年收入10万,甚至是15万以下,肯定没这方面的需要,因为本身的税率就是基本持平的。
B、工资性年收入15-50万之间,从税率的角度来说,有开立养老金账户的需求,但是要考虑个人的投资回报水平的差异。如果自己的投资水平还说的过去,可以跑赢主流证券投资基金中位数5%以上。考虑到复合增长,自己投资可能效果更好,选择的空间比较大,而且流动性在自己掌握。
但是如果个人的投资回报也非常不稳定,甚至家庭因为各种原因,还有购买国债或者定期存款的需求。那我觉得牺牲少量的资金的流动性,换取固定收益(省税),还是非常值得的。
C、工资性年收入50万以上,其实没啥说的,还不够麻烦的。。。

我自己的工资性收入也就是在B这个大区间里,但是自己权益类投资的年均净收益,近5年都是保持在工资收入的数倍。所以对于我来说,本身没有这方面的需求。但是因为考虑到家庭的原因,有部分资金是买国债或大额存单或者直接定存(不太合理,但是家庭成员的认知和感受是不同的),所以开两个养老金账户然后在里面放定期存款,也未尝不可。有空的时候,会去开。

不过不管用不用这个账户,不是很忙的话,开2个也没什么坏处,至少银行还会送一下福利。工、建都是50元的支付红包吧,招行是0-66的抽奖。

3、如何看待第一波之后的报复性消费?

这两天有很多交通、物流、消费方面似是而非的好消息,用了这个定语,是因为每个地方情况其实差别很大。某一个城市,某一个商业或者工业区,代表不了全中国。北上广深虽然是头部,加一起人口不到1个亿,也只占了全中国的7%。

即便是全国都经历了第一轮的考验,日均感染人数下降,工业、物流、交通、消费都在全方面的回暖。关于投资,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需要对比的参照物是什么。因为情绪的短视,普通人会习惯性地对比周边刚发生的萧条,但实际上经济数据需要面对的参考,最起码是2022/2021,甚至是2019。而与此对应的二级市场的一些标的,估值和现实之间,是吻合的,还是有较大的偏差。在市场逐渐明朗之后,市场会兑现预期(利好),并修正估值的差异(几乎全部是向下修正)。

声明本文仅是个人思考的记录,不推荐任何人参考,本人买入/卖出的所有投资品种均蕴藏巨大风险,切勿模仿,若据此买卖,请后果自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