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三郎
美国、中国、欧洲,是世界上最大的三个经济体。欧美与我们,既存在需要与合作,也存在排斥与竞争。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但我们从媒体到大众,并不能客观清醒地认识、评判欧洲,因而也影响到客观评判自己。从最近一年的大众舆论看,我们对欧美经济至少存在四个方面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欧美加息治理通胀,欧美经济要衰退了
(相关资料图)
2022年3月22日,中国证券报说在不久的将来,2年期与10年期美债收益率曲线的关键部分也可能出现倒挂,即2年期美债收益率将超过10年期美债收益率,而这被视为预示美国经济衰退、美联储将被迫重新降息的重要号。
2022年5月4日,光明网说,美国目前的通胀率为8.5%,失业率为3.6%,因此美联储想要通过加息实现经济软着陆几乎是不可能的,反而可能导致经济衰退。
2022年9月30日,环球网说,2022年第二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6%,这意味着美国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下滑,陷入技术性衰退。
2022年7月6日,环球网说,由于天然气价格飙升,欧洲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增大,投资人心受到重大打击,欧洲“经济衰退不可避免”。
2022年11月2日光明网说,由于欧盟追随美国对俄罗斯实施多轮制裁,当前欧洲通胀高烧不退,能源危机难解,加上欧洲央行大幅加息,欧洲经济进一步承压,滑向衰退边缘。
我们回过头来看,上述这些媒体的看法、判断,居然全部都错了,都被事实打脸了。
首先,欧美央行加息,对控制通胀的效果都比较明显。
欧洲央行和美联储多次加息之后,欧洲央行的主要存款利率从0加到了2%,美联储关键利率从0.25%加到了4.5%,都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
12月欧元区CPI同比增长9.2%,从10月创纪录的10.6%回落了1.4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落。11月份美国的CPI也从6月份的高峰9.1%回落到了7.1%,连续回落了5个月。大多数的经济指标都表明欧美的通胀在持续放缓。
其次,欧盟加息的幅度很大,应该导致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并未导致经济衰退。
站在纯粹的经济分析的客观立场,我们找不到任何经济指标明确指向欧美的经济在衰退。1-9月份,欧盟GDP同比增长(可比价)4%,美国GDP同比增长3.4%,均高于我国同比增长3%的水平。
从衡量经济发展最关键的失业率指标看,经济扩张回暖,失业率下降。经济收缩衰退,失业率上升。欧盟的失业率从2022年的1月份的6.8%回落到11月份的6.5%,美国失业率从年初的4%回落到11月的3.7%,中国失业率则从年初的5.3%上升到5.7%。欧美的失业率持续回落,这完全是经济增长的数据逻辑。
误区二欧美高工资高福利,生产成本高,工人懒惰,我们不惧怕他们搞什么产业链转移,因为他们成本高无法与我们竞争
2022年3月11日,《中国经济周刊》采访广西柳工董事长曾光安时说,通过这次疫情,社会运营成本以及制造业的资源成本都会大幅提升。我们感受到欧洲和美国的制造成本在后疫情时代会比我们高很多。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应该思考如何利用这一历史性机遇,进一步提升在全球的竞争力。
2022年6月14日,新浪财经说,面对来自美国、中东和其他能源成本远低于欧洲地区的工厂的竞争,一些长期依赖俄罗斯廉价能源的欧洲工厂正在关闭。
2022年9月21日的参考消息说,随着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经济战开始蚕食欧洲大陆的经济基础,当下欧洲工厂在生产方面举步维艰,未来几个月欧洲主要经济体将出现萎缩。
实际上,我们对欧美制造业成本认识至少存在三个错误
第一、欧美的制造业绝对成本与相对成本,并非与我们完全没有竞争力。
欧美制造业的人工成本肯定比我们高很多,但他们的其他成本,特别是制度成本,与我们还是有竞争力的。
汽车玻璃大王、福耀玻璃老板曹德旺在一次访谈中谈及赴美开厂的动机时说“我为什么跑到美国建厂呢?因为中国除了人工成本便宜外,其他什么都贵。美国除了人工贵,其他什么都便宜。”
曹德旺还说我在中国挣1000万元,要交税680万元,拿到手只剩下320万元。在美国要是交税400万以后,还会剩下600万的利润。
第二、误把欧美对劳动者的保护视作制造业的高成本。
诚然,欧美对劳动者的法律保护比我们的标准高很多,我们的双休、每周40小时工作制都还是我们为了加入WTO而被迫接受的西方劳动保护制度。我们要意识到,我们也在向着更好的劳动保护制度努力,与此同时,更好的劳保制度,一定也会激发更好的劳动效率。
第三、科技进步正在淡化人工成本。
无人生产线、机器人、智能工厂的发展,正在明显降低劳动力成本在制造成本中的占比,削弱低工资对高工资的竞争力。
误区三欧美制裁俄罗斯能源,导致能源涨价,欧洲企业无法承受,只好到中国投资设厂
2022年9月27日,第一财经说,鉴于德国等欧洲国家无法在短期内解决气价高企的难题。近期,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宣布,其位于中国南部湛江的第一家工厂已于9月中上旬开始投入运营。
2022年10月14日,新京报说,近期欧洲能源危机让许多欧洲企业焦头烂额。高昂的天然气价格将让欧洲的高端产业如同被判死刑,面临停产、外迁的严峻挑战。中国成为欧洲产业转移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2022年11月1日,陇西融媒说,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的能源价格翻倍地上涨欧洲各大企业纷纷逃往中国,中国再度成为欧洲领导人争相拉拢的对象。
以上媒体对俄罗斯能源对欧洲工业的影响,夸大太多了。对欧洲制造业在其他地区投资的原因,归结太片面了。
第一、欧洲去俄罗斯能源化带来的能源价格上涨,是阶段性的、暂时性的,对欧洲的企业没有长远的或者重大的影响。
比如石油,7月份就开始回落了,11月开始回落到比战前还低的水平。天然气价格从10月份也开始回落,12月份就开始低于战前价格了。
第二、并无实质上欧洲企业因为能源涨价投资中国的案例。
上述媒体津津乐道的欧企因能源涨价难以承受而投资中国的例子,是 2022年9月投入运营的湛江巴斯夫项目。但该项目的建设时间按照中国的平均速度推算,至少一年前的2021年就开始签约、征地、环评、动工新建了。那个时候欧洲与俄罗斯还在蜜月期,欧洲还在享用廉价的俄罗斯能源。一年前已经动工新建的项目,跟俄乌开战后欧洲天然气价格暴涨导致企业投资中国,有一毛钱关系吗?
第三、拿2022年欧洲对中国的投资,往欧洲天然气涨价上硬扯,毫无逻辑。
欧洲一直对中国有投资,2001-2020年,仅荷兰和德国,就在我们这投资超过500亿美元。那个时候他们和俄罗斯处在蜜月期,按照能源涨价企业就要外迁中国的理论,荷兰与德国这500亿美元的投资又是何原因?1990年以来,美国对中国规模为2,280亿美元,难道美国企业一直在用高价天然气?
第四、欧洲的投资热点是美国并非中国。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2022年上半年,美对欧直接投资(FDI)739.74亿美元,是美对中的9.1倍。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上半年欧对美FDI为430.22亿美元,是欧对中的7.8倍。以欧美之间投资的规模与力度,怎么也说不上我们是欧洲企业投资的热点或者争取的对象啊!
第五、俄乌战争后欧洲工业生产不仅未受影响,反而大幅增长。
主动去俄罗斯能源化的欧盟,2022年10月份工业产出可比价同比增长8.1%,俄乌战争后3-10月平均增速达到8.5%,反而比战前6个月的平均增速高出2.3个百分点,比我们同期高5.4个百分点,
误区四疫情期间欧美政府给老百姓发钱,导致通货膨胀,你看直接给老百姓发钱多蠢
2021年5月11日,国防时报批评美国为了经济进一步复苏,让人们的消费习惯慢慢恢复,疯狂印钞票发钱,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拉动经济增长,不料,美元滥发却加剧了美国人对通货膨胀的担忧。
2022年6月4日,观察者网借普京之口,批评欧美物价大幅上涨,美、英、德等国纷纷面临数十年来最高通胀率,是因为西方疯狂印钞全民发钱。
12月30日环球时报采访贾康认为,促进消费固然意义重大,但刺激经济并不能仅靠发钱刺激消费,以有效投资“做大蛋糕”才是关键。
我不得不说,上述媒体包括贾康对待疫情期间欧美政府增加负债给老百姓发钱,以减缓疫情对经济冲击的认识,因为自身缺乏经济常识和经济逻辑而有失偏颇。
第一、疫情前后,为了抗击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中外各国都在增加杠杆确保降低疫情冲击。
并非只有美国、欧洲政府印钞增加债务。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官网公布的各国杠杆率数据,2019年底到2022年6月,美国政府杠杆率从99.8%上升至113.4%,增加了13.6个百分点;欧元区从83.8%上升至95.7%,增加了11.9个百分点;我们自己从57.6%上升至75%,增加了17.4个百分点。我们增加的幅度远高于欧美。
从流通中的货币M2看,2019年末到2022年11月,我们增加了29.6%,美国仅增加了16.4%。其中2022年3-11月,美国M2减少了2.1%,我们增加了5.9%。
第二、中外刺激经济的模式不同。
我们选择了增加投资与供给来直接刺激经济,我们之外的国家大多采取直接发钱给消费者,通过鼓励和保护消费来消化企业的产品间接促进经济增长。从实际效果看,前者的刺激效果虽然立竿见影,但没有后劲,还存在激化供过于求矛盾的后遗症,所以去年我们的经济增长较快,今年就严重回落了。后者对经济的刺激要经历转化消费的滞后过程,但持久性强,有利于经济的良性循环,当然也因此带来了通胀的后遗症。
但通胀通过加息好治疗,欧美已见成效。消费疲软却难以疗愈,去年欧美加息我们降息,依然无法刺激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