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帅,中欧基金中生代基金经理,在2021年加入中欧基金前,他曾在中信产业基金、嘉实基金从事投研工作。在13年的职业生涯中,他通过微观数据来判断宏观周期,选择空间广阔的行业,再自下而上精选个股,形成了“产业景气前瞻、优质价值成长、逆向思维顺势而为”的投资方法。
运用这套方法论,他取得优异的业绩。Wind数据显示,在管理嘉实低价策略超五年的时间里,李帅取得了104.20%的任职回报,年化回报为14.68%。
(相关资料图)
过去几年,景气投资在A股被发挥到极致,在这其中,很多其实是景气趋势投资。这两种投资方法的区别在于,景气前瞻投资需要在大量的一线调研中,发现真实的企业基本面。
在李帅看来,存在两个基本面,一是市场共识的基本面,比如工程机械行业的产销数据。这些数据在一个统计周期结束后,摆在分析师案头,但具有滞后性。另一个是产业真实基本面,厂商卖给经销商,经销商再卖给终端,去终端调研经销商,这才是真实的一线情况。这两个基本面通常有3至6月的时间差,而李帅的买点通常在两个基本面中间,即一线真实基本面的右侧、市场共识基本面的左侧。
在采访中,李帅并不讳言五月份的巨大回撤。但相比刚入行时,他不会囿于框架,而是坚守在最好的股票上。
苏格兰投资机构Baillie Gifford基金经理James Anderson曾在最后一封致投资人的信中如此表示:“我在投资上最大的失误是不够激进,对最优秀的公司没有更大比例买入。沉迷于投资那些平庸资产上的微小成功,以至于浪费了很多时间。”
在李帅看来,优秀的资产值得花时间去挖掘并投注。
近期,蓝鲸财经专访李帅,就他的投资体系以及对当下和未来的市场进行了深入交流。
投资在产业真实基本面右侧
蓝鲸财经:刚开始管理基金时,你的配置方向和研究员时覆盖的行业不同,这是自己的积累,还是有其他思路?
李帅:做研究员时,最开始覆盖周期、制造这两个板块。第三年也做了一年的港股研究。很庆幸在研究的早期阶段,有机会去看那么多的行业公司,把视野给打开了。
我有意识地不局限于自己的圈子,很早就调研了很多公司和行业,所以我个人简历里有一段介绍:“十几年的时间,一共调研过1200多家A股的上市公司,见过500多位董事长”,这是我个人投研上最大的积累,对我帮助是非常大的。
蓝鲸财经:前期主要配置金融、银行、地产等行业,后来更多配置军工、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行业,这种变化来自什么?
李帅:我选的行业是即将进入景气周期的行业,最主要的是里面能有预期收益不错的公司。
2019年三季度,在新能源板块处于低位时,买了电动车;2020年的二季度,军工的盈利模式有了本质变化,我在当年的五六月份,又买了军工。这些都是用产业前瞻的研究方法关注到的板块。
我关注的板块,一是行业空间足够大,二是里面的细分行业有足够的竞争力。
比方说早年的光伏,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在这些环节,中国企业逐渐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有份额都提到了80%以上。如果稍微讲一点宏大叙事,我个人认为做投资要符合时代背景,当下的时代背景就是“制造强国、科技兴国、碳中和”,其实我选的行业是围绕这些来做的。
蓝鲸财经:具体谈谈如何做产业景气前瞻投资。
李帅:我的投资方法,总结了20个字,“产业景气前瞻、优质价值成长、逆向思维顺势而为”。
刚开始做投资时,特别强调逆向,总想找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来。但太逆向了,时间成本、资金成本会特别高。所以后来又增加了“顺势而为”,只有这个行业空间足够大,全球技术足够好,才会花时间研究。
我和其他人的差异主要在于——产业景气前瞻。2020年下半年,大家拿了很多核心资产。以工程机械行业的某企业为例,这家公司的每月数据是非常好的。但是2020年四季度我去跑经销商的时候,发现销售盈利情况并不好。其中最大的经销商,基本是卖一台亏一台,库存高,而厂商还在给经销商堆库存,因为只有这样厂商的数据才会好。所以这就是一线的真实情况,当时终端已经走不动货了。
市场共识的基本面是看这个行业和公司报表数据,一线真实基本面传导至市场共识基本面能差3到6个月的时间。无论是买点和卖点,我都是在这两个基本面之间。
蓝鲸财经:如何确定估值?
李帅:我选择公司的标准是优质、价值、成长。
但是我定义的价值,完全不是看静态的市盈率高低,也不只是看PEG。我对安全边际的核心衡量标尺,就是当前市值除以产能周期下的当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
我不会刻意预测两年、三年的业绩。大家经常看到习惯性地给一个公司,未来三年业绩增速每年25%到30%,但是事后去看,这个区间是最不容易预估的。要么是这个公司高速增长,要么是低于预期。因为宏观背景在变化,行业周期在变化,很难准确预测十年业绩。
如何比较合理地研究判断?第一,看产能。公司的Capex(资本性支出)投入后,按照符合行业的ROE去看,能产生多少回报。
第二,看经营活动现金流,现金流有时比净利润要重要,它是一个企业的真金白银。打个比方,两家上市公司都是100亿收入,10个亿利润。一家100亿收入拿到是现金,另外一家100亿收入是客户给的应收款,那这两个10亿利润就无法给到相同的市盈率。
第三,看估值。我看的不是静态市盈率,也不是PEG,更不是PB,而是市值除以现金流。
看好电池和整车
蓝鲸财经:重仓新能源车下游的基金经理不多,你为什么买了很多港股新能源车品牌?
李帅:目前我看好中游的电池和下游的整车。对上游的材料相对谨慎,主要原因是过去两年,材料产能建设非常多,上游资源品的同质化较强,除了极个别特殊材料,比如碳纳米管。当产能不再受限时,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价格战。
为什么看好电池?一方面,电池的竞争格局较好,几家头部公司也是全球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价格可以传导,上游原材料将来会降价,同时电池价格可以传导到下游的整车。
为什么看好整车?首先,主要是看好汽车盈利模式。汽车属性之一是制造业。制造业有周期属性,周期最重要评估的是产能利用率,当这些车的销量开始爬坡的时候,生产线的折旧就会大幅减少,单车就会赚钱。
第二,车的估值会比其他产品高一些,甚至高于电池。因为汽车具有消费品属性。消费品讲究品牌,品牌有溢价。行业前期,很多新势力不计成本杀入,行业经历了一轮洗牌,竞争格局会越来越清晰。
举个例子,传统车造车的净利润能达到8%已属于较优水平,而海外造车龙头企业能达到20%以上的净利率,这就是电动车的弹性。我预计电动车的下一步发展是智能车,盈利模式也会同步提升,它的估值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硬件。随着产能利用率以及品牌溢价提升,利润率有望提升。另一部分是软件,随着智能化逐步到来,软件的估值具有高溢价。软件属于SaaS赛道,靠出售单月服务,这是大家真正喜欢的现金流,是长坡厚雪的赛道。
蓝鲸财经:造车新势力的二代车出来之后,市场评价褒贬不一,行业洗牌加剧。如何从中把握确定性的机会?
李帅:这个阶段更重要的是看它符不符合好的造车盈利模式。
燃油车时代,传统车的共同特性是品牌力强和车型清晰。如果车型有序、且平台较少,汽车品牌就能显著盈利。
比如,美国某传统车龙头在2011年崛起,当时它把十几个平台整合成ABCD四个平台,同样的底盘,换不同的车壳。无论是卖轿车还是卖SUV,都是这条生产线的折旧。折旧是制造业最大成本之一,假设这条生产线原本全球月销量只有两万台,但现在同时生产5款车型,销量翻几倍,它的折旧率就大大降低。
当下新势力品牌普遍遇到一个问题,新老车型切换时青黄不接,或者消费者暂时无法接受,但这是正常的,汽车行业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
蓝鲸财经:如何看待锂等上游资源品的价格走势和投资机会?
李帅:西藏盐湖、四川、江西宜春,这三个基地产能建设非常快,锂的生产成本也不高,预期会回归合理水平。中期来看,锂矿产能会大量释放,锂价预期会回归合理水平。
电池将来成本会往下走,而且下降幅度会非常大,它的价格又能很好地和下游协同。同时面对全球市场,电池作为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还在提升。从下游来看,不仅有电动车,还有储能。未来电池会和光伏产业一样走向全球。
新一轮库存周期即将启动
蓝鲸财经:你曾多次发表观点看好军工,也重仓了该行业,这个行业发生了什么变化?
李帅:一是盈利模式的变化。2020年5、6月军工行情刚启动时,我第一时间就关注了。当时看到的催化剂是,某主机厂得到了下游客户十几个亿的补价。补价就是主机厂已经确认了上一年的收入利润,下游客户觉得少了,又补了十几个亿。补价说明客户有求于主机厂,这意味着行业的盈利模式发生变化。
过去的认知中,军工行业大部分是国企,经营利润偏低。板块的盈利模式就是成本加成,毛利只有几个点。但现在这个板块的盈利模式发生了变化,下游客户希望保交货,希望研发新的机型,所以鼓励主机厂有附加值。以该主机厂为例,自从补价开始,它的净利率出现了倍数级的变化。
第二是竞争优势,军工行业的竞争格局天然较好。因为它有很强的技术壁垒、资金投入壁垒,还有最重要的是资质壁垒,它一般需要军工四证。
第三是公司治理。由于盈利模式发生了变化,近几年一些国企、央企都推出了股权激励。以前和主机厂缺少交流渠道,现在即使疫情期间,国企军工董事长也会参加线上交流。投资决策一是看未来,二是看边际变化。更何况现在军工板块估值和消费等其他行业相比是便宜的。
另外,将来民用发展空间非常大,所以军工板块的基本面处在大周期内,不是两三年的短周期,是更大级别的周期。
以前大家觉得军工是重组板块,现在认知才刚刚开始转变,但并没有产生信仰,普遍还是采取即时交易,所以现在军工波动比较大。后期会有部分投资者对板块有信仰。好公司的股价会持续上涨,而不是来回波动。
蓝鲸财经:宏观研究起什么作用,是如何在投资上帮助你的?
李帅:每年我会抓一个市场的主要矛盾,这是宏观研究对投资的主要作用。无论是以库存周期为表征的经济周期,还是以社融、流动性为表征的金融周期,亦或是产业周期,通常都在40个月左右。
上一轮中国经济周期的起点,是2019年9到10月份,我在当年的半年报中最核心的观点是,库存周期即将启动,市场的主要矛盾将从分母端的低利率,转向分子端的企业盈利,这是投资周期股最好的阶段。
2020年底,加盟中欧时,我的观点是“抱团瓦解、价值回归、关注通胀”。我在2021年春节一篇文章中,标题就是“2021年是优质中小市值价值成长的元年”。所谓元年一定是立足于未来三年以上。自上而下地,我看到通胀抬头,市场将会转向小票。
更重要的是,我所有的投资决策,都是要看行业、看公司。2020年年底,我发觉有很多股票都符合未来两年收益翻一倍的预期。这些股票的共同特征是,一是一百亿市值左右,二是静态市盈率都降到15倍以内。
另外,产业投资者开始行动。有的大比例地回购,有的做了股权激励,股权激励的解锁条件非常高。这些股票在此前三四年是不被市场看好的,因为当时大家只关注核心资产。但是这里面有很多好公司,它不是行业的第一名、第二名,而是行业的第三名、第四名,被市场给了过分的折价。所以,我提出2021年是优质的中小市值价值成长的元年。回过头来看,2021年的风格就是小盘价值,今年是小盘成长。
今年我的观点,在科创板上市满3年之际,在科创50指数跌破1000点之时,我认为优质的科创板公司,是夜空中闪亮的明星。我看好科创板,也是和我去年年初看好中小票是一脉相承的。
蓝鲸财经:如何看待今年以及未来的市场,看好哪些投资机会?
李帅:这一次的库存周期可能在今年年底启动。
首先,刻舟求剑地看,上一轮库存周期(2019年9月)至今差不多40个月。其次,观察机床以及机床上游刀具刀片的耗材数据、工控数据,8月是最差的时候,9月开始回升,10月已经大幅好转了,出口数据也一直强势。
一个大胆的假设,我认为,库存周期已经开始在部分行业启动。
我看好明年的市场。自上而下从三个维度分析市场,第一是以库存为代表的基本面,对应的是企业的盈利预期;第二是金融周期,对应的是股票市场的流动性;第三是估值,这和风险偏好是同步指标。这也是巴菲特的框架“企业盈利预测、流动性和风险偏好”。
金融周期看四个维度:国内、海外、宏观、微观。国内的流动性整体偏宽松趋势相对明确,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海外流动性。目前的共识是,美联储加息较激进的时刻已经过去,至于空间到底是多少,需要边走边看。
第三,现在毋庸置疑的是估值很便宜。可选的行业越来越多,今年上半年,我有把握的行业只有新能源。我把29个行业,分成四个大类。第一是以新能源、军工为代表的制造业宁组合;第二是以医药、白酒为代表的消费类的茅指数;第三类是TMT;第四类是金融周期。
金融周期和2019年9月份一样,随着库存周期的恢复,化工和机械会有所表现,最近机械已经启动了。且不说全球大宗商品定价,铜、锂等资源,明年阶段性地供需缓和,后期新能源产业也需要用很多铜,所以大宗商品明年依然会有机会。但是从内部结构来看,我认为投资机会将从能源类转向金属类。
茅指数跌的时间足够长,跌的空间足够大,催化剂也陆续来了。所有在低位的板块,边际发生细微变化,就会带来估值的巨大提升。这和高位板块不一样,市场对高位板块是鸡蛋里面挑骨头。低位板块则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医药行情还会持续。
白酒虽然长期的逻辑被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但是当前处在很便宜的位置,当明年疫情好转之后,也有阶段性机会。
第二TMT、软件、信创的空间非常大,而且今年真正开始落地。半导体周期是40个月左右,明年年中左右,全球半导体周期也会见底,现在半导体就和之前医药一样,跌幅比较大。我看好明年半导体机会。传媒、元宇宙,也可能有阶段性的主题机会。
整个宁指数里面,我关注电动车和军工。在这个情况下,自下而上地选公司,满足选择条件的公司也不少。同时我认为科创板的机会很大,明年的市场或有较好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