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在做行情年份对比时,预判2022年很像2011.8-2012.12的这段时间,主要关注点在于美联储的货币周期,当时预判创业板能到2300点。

最近一段时间和十几个卖方策略聊下来,卖方分析师认为2023年可能像2013/2019年,推荐成长股的多一些,主要是基于经济复苏周期的对比,及2012/2018年的股市表现和2022年比较接近。如果是2013/2019年的市场,确实应该加配成长股。但基于自己对TMT板块的理解,总感觉TMT的行情没那么快能来。对比投资年份看,我可能觉得2023年更像是2017年的环境。

制造业投资方面,经过了疫情三年,很多中小型企业都挂了,能活下来的民营企业,投资意愿不强。这点很像2015/2016年的供给侧改革,通过行政的手段淘汰低效的企业,活下来的企业自然享受更多的市场份额,且规模越大的企业越受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消费方面,2016年开始,房地产进入调整期,居民对于买房的意愿不是很高,政府为了刺激地产消费,2017/2018年搞出了棚改货币化,对旧的房屋进行货币化补贴,拆除重建,刺激了地产的开工数据。2023年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政府可能不直接刺激房价,但会为了刺激房地产投资而想出一些新招,可能是保障性住房,具体政策静待落地。只有地产开工数据起来了,整个社融数据才有可能改善。

外部环境可能是2023和2017年相差比较大的地方。2017年全球经济逐步复苏,2023年至少上半年将是衰退,下半年能不能好转,要看各个经济体的造化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转向时点。但有一点比较好,2017年6月开始,A股被纳入MSCI,外资配置的比例逐步提升,到22年12月23日,外资通过沪深港通持A股比例为3.34%,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且2023年比较确定的是中强美弱的格局,外资增持中国资产将是大概率事件。

资金环境方面,中国的10年期国债利率2016年11月的2.6%提升到2017年初的3%,2017年底进一步提升到了4%附近,整体资金利率是上行的。2022年11/12月走了2016年11/12月同样的路径,从2.6%提升到了3%附近。预计2023年和2017年类似,在经济逐步改善,融资需求上升的情况下,国债利率有可能从3%提升到4%。这种环境下,对成长板块的估值将是一个压制。

复盘2017年的市场表现看,上证指数上涨6.6%,Wind全A上涨4.9%,创业板下跌10.7%,上证50上涨25.1%,中证1000下跌17.4%,恒生指数上涨36%。如此极度分化的表现,带来的公募和私募的收益相差甚远。

2023年,以TMT、医药、新能源为权重的创业板指,仍有较大的下探空间,图形上看,可能能到1650点附近。以大金融、食品饮料、消费为主的上证50,图形上已经触底,进入右侧区域,在此轮疫情结束后,压制的因素也就基本解除。

对于港股,从11月初开始,港股虽然已经上涨了33%。2023年在中强美弱的背景下,能不能像2017年一样上涨36%不知道,但仍有可能会是史诗级别的上涨行情。

策略上,看好港股成长、A股价值,相对而言更看好港股。板块选择上,最近两个月都没什么变化,仍是看好港股医药、互联网、整车,A股大金融、消费、食品饮料。

全球定价且前期涨幅过大的资源品,比如原油、天然气、国际煤、碳酸锂、纸浆等,价格经过了一轮调整,仍有下降空间。预计23Q1上市公司的盈利改善更多的来自成本端的下降,23Q2开始进入到营收改善带来的ROE修复,持续一年以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