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漂浮式海上风电项目开工!
据中新社报道,中国首个规模化深远海海上风电项目在海南省万宁市开工。这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商业化漂浮式海上风电项目,一期建设规模为12台单机容量16MW以上的风机,装机规模为20万千瓦,2025年底全部建成并网;二期工程装机容量80万千瓦,计划于2027年底全部投产。
此外,挪威国家能源公司近日宣布,其位于欧洲北海区域的Hywind Tampen浮式海上风电场首次实现供电。事实上,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海上风电的开发已不再拘泥于近海,除挪威外,包括中国、英国等在内的海上风电开发大国都在布局开发浮式海上风电项目,浮式海上风电这一新兴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明显提速。
(相关资料图)
中泰证券曾彪研报中指出,漂浮式海上风电具有较清晰的降本路径,且未来随着大型化、柔直输电等技术发展,国内漂浮式海上风电具备较强降本潜力和长期成长空间。此外,欧洲、日韩、美国等均积极进军漂浮式海上风电市场,该项目如能成功投建,则意味着我国的漂浮式海上风电有望弯道超车,有引领全球漂浮式海上风电之势。
平安证券皮秀10月24日研报中表示,单体规模的提升和单机容量的增加是漂浮式海上风电降本的重要抓手。基于海洋工程和固定式海上风电的积累,漂浮式海上风电具有较好的供应链基础,未来具备快速降本的潜力。近期主要国家海上风电项目用海权招标情况也反映了海上风电向漂浮式发展的趋势。
公开资料显示,在迈向深远海时,传统的采用固定式基础的海上风电在技术和经济上面对的挑战增加。一般认为,当水深超过60m,漂浮式较固定式更为适用。漂浮式基础通过系泊系统与海床相连,摆脱了复杂海床地形以及复杂地质的约束,受水深影响小,且同一海域的若干台风机基础可做成标准型式,可以大幅提高建造效率、降低开发成本,运维也较为便利。
民生证券邓永康等在12月15日研报中指出,据GWEC统计,2021年全球漂浮式海上风电新增装机57MW(英国48MW、中国5.5MW和挪威3.6MW)、累计装机达到121.4MW;预计到2030年全球漂浮式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可达16.5GW,2020—2025年全球漂浮式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可达104.7%;2026—2030年可达59.6%。
按照GWEC的预测,从2026年开始,漂浮式海上风电进入新增装机达到GW级的商业化阶段,欧洲、中日韩和美国将主导全球漂浮式海上风电市场。
皮秀在研报中指出,国内和海外在水深条件、台风等级、项目规模、供应链基础等方面差异较大,可能导致漂浮式海上风电项目的成本结构差异。参考2021年四季度开始进行主设备招标的中海油深远海浮式风电研究项目,该项目位于中国南海海域,所处水深约120米,样机功率6MW及以上,中标主体涉及上市公司包括明阳智能、东方电缆、亚星锚链等。
皮秀指出,漂浮式海上风电的核心制造环节包括风电机组、浮式基础、系泊系统和动态海缆,其中后三者与传统的固定式海上风电差别明显,随着漂浮式海上风电的逐步兴起,这些环节的相关企业有望迎来大的发展机遇。建议重点关注动态缆环节的东方电缆,系泊系统环节的亚星锚链,半潜浮式基础的浮筒的潜在供应商大金重工,以及风电机组供应商明阳智能。
明阳智能供货MySE5.5漂浮式风电机组的“三峡引领号”正式并网发电,成为亚太区域首台投入商业化运营的漂浮式风机。
大金重工已与欧洲应用漂浮式风机公司进行技术对接,已有海风海工类产品进入欧洲市场。
电气风电已完成陆上7MW、海上12MW平台化系列机组的设计认证,以及漂浮式风机与浮体的详细设计迭代。
亚星锚链是船舶锚链、海洋工程系泊链世界级龙头,此前已中标广东海装、中海油融风等等多个国内漂浮式风电项目。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漂浮式海上风电关键技术已经实现突破,具备了规模化、经济性开发深远海风电的基础。但是,深远海漂浮式项目的成本偏高,目前阶段主要还是示范项目为主,经济性还有待提升。
明年迎装机“小高潮”
风电行业在2022年处于蛰伏期。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2年1-11月国内风电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2.52GW,同比下降8.8%;其中,11月新增装机1.38GW,同比下降75.0%、环比下降27.4%。从全年来看,12月一般为并网的高峰期,预计2022年全年并网40GW以上。
2022年风电新增并网低谷为2023年并网高增奠定了基础。
招标市场显示风电即将开启新周期。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初至今,国内风电招标达到96GW(包含中国电建16GW集采),同比增加79%,已经远超2021年全年招标量;其中,陆风招标81GW,同比增加52%,海风招标15GW,同比增加420%。
“一般风电项目风机的交付期为一年左右,上一年的风机招标量基本决定了当年新增装机规模。根据目前的交付、并网节奏,参考目前的招标规模,预计2023年风电新增装机规模有望达到80GW以上,是今年的两倍。”山东一家风电运输企业相关负责人对表示。
招标景气度高,相关上市公司在手订单充足。
金风科技披露,截至三季度末,其在手订单达26.07 GW,创历史新高。其中,中速永磁(MSPM)产品订单达17.52GW,占比达69%。
运达股份(300772.SZ)方面,公司2022年Q3新增订单环比提升24.7%,下半年拿单步伐加快;累计在手订单15.02GW,并且在手订单以5MW及以上机型为主,风机大型化趋势显著。电气风电同样在海风退潮的年份积极拓展市场,至今年三季度末,公司新增订单4.9GW,累计在手订单10.88GW。
价格方面,陆风价格企稳回升,整机企业2023年下半年有望迎来盈利拐点。风机中标价格方面,1-10月陆风分别2058元、2229元、1990元、1838元、1857元、1876元、1844元、1650元、1832元、1768元/KW。
太平洋证券认为,除去极个别低价项目,陆风价格目前已经开始企稳。后续叠加主机厂持续降本,预 计整机企业风机毛利率有望在2023年下半年迎来拐点。 海风方面,在大型化降本持续推动下,海上风机价格预计进入3000元/KW以下,助力海风平价进程。
海风驶入快车道
与陆风相比,经历2021年抢装潮的海风,在2022年下坠幅度更大,不过,沿海各省加码海风建设,我国海上风电2023年将开启中长期向上周期。
据国家能源局统计,今年1-9月,全国新增海上风电并网1.24GW,与2021年海上风电抢装达到的16.9GW相比差别明显,行业处于调整期。
截至2022年12月,沿海11省市均提出了“十四五”期间 各省的海上风电发展计划,11省市“十四五”开工或规划的海风总规模已超110GW,其中计划并网规模已接近60GW。
基于各省“十四五”海风规划并网规模和目前招标情况,多家券商预计2023年我国海风新增装机10-15GW,为今年的2倍以上,并且2024年-2026年装机量继续高增,年均复合增速大幅超过陆风。
据锐轩咨询统计,2022年的每个月均有海上项目发起风机设备公开招标,第二、三季度出现明显增长,1-10月海上项目的风机设备公开招标量高达19.6GW,占比全国总量的26.8%。
11月11日,《2022全球海上风电大会倡议》提出到“十四五”末,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需达到100GW以上,到2030年累计达200GW以上,到2050年不少于1000GW。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2022年9月末,中国累计并网的海上风电规模为27.26GW。“十四五”期间,海上风电市场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海外市场方面,欧洲海风有望迎来爆发,为中国风电企业出海提供契机。据统计,目前已有14个海外国家发布2030年海风装机目标,规划装机总量将达221GW,即2022-2030年海外市场有望新增191.4GW海风,年均新增21.3GW。欧洲海风市场有望迎来爆发。
受益于多国海风规划布局,GWEC预测2022-2030年海外海风新增装机将由5.1GW增长至37.6GW,CAGR28.5%。
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加速
风电产业链开启高景气周期,核心零部件环节尤为值得关注。
海风不断走向深海,离岸距离增加带来海缆用量增加,叠加高电压、柔性直流等带来海缆单千米价值量增加,海缆市场空间有望大幅打开。
太平洋证券预计,预计到2026年海缆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00亿规模,2023-2026的年均复合增速有望达到54%。
海缆行业优异的竞争格局在2022年仍在延续。据多家券商研报统计,2022年中标市场CR3的份额达到了84%,各企业海缆毛利率达到了35%以上。
主轴轴承为风电产业链技术难度最高,国产化率最低的一个环节,在2022年,国内企业不断对这一环节定点突破。
7月29日,新强联研发制造的12MW海上抗台风型风力发电机组主轴轴承成功下线;
8月30日,洛阳轴研科技有限公司国产10兆瓦TRB海上风电主轴承通过验收;
9月15日,洛轴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16MW平台风电主轴轴承顺利下线交付。
新强联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风机轴承需要较长的使用年限,可靠性是关键,公司产品经过长时间的验证,可靠性已经不存在问题。
“轴承国产化比例近两年增幅并不大,随着国内风机主轴轴承多点开花,产品线不断丰富,技术壁垒逐一克服,相主轴轴承国产化比例会进入一个快速提升期。”北京某资深行业观察人士对表示。
不过,该人士同时表示,高端轴承制造工艺涉及材料、设计、机械加工、检测与试验等一系列技术难题,需要结合接触力学、润滑理论、摩擦学、疲劳与破坏、热处理与材料组织等领域的基础研究支持,具有极端的复杂性,国内这方面都还比较薄弱。“目前增速器轴承、发电机轴承仍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尚需要国内企业去抹平技术上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