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凡人,只要进入股市,做错是难免的事情。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从这些错误中吸取教训?这就从我退休后的2015年开始说起。

2015年上半年因为生病没操作一分钱股市,下半年虽然股市暴跌,但我选择了满仓分级A,大幅度战胜了市场。当时我考虑到多策略分散风险,知道了不用编程的果仁网,日以继夜的研究,最终确定了小市值策略。


(资料图片)

说干就干,2016年从熔断开始,最终沪深300下跌了11.28%,又是继续了2015年下半年的熊市,但因为我满仓了小市值策略,当年竟然还盈利了18.96%。

连续两次大幅度跑赢市场,免不了意气风发,再加上雪球上也因为我写的很多量化文章而粉丝大增,感觉一路阳光灿烂。没想到接下来的2017年因为刘士余打击壳资源导致小市值策略失效。2017年沪深300指数大涨21.78%,而我全年只有4.63%的收益率。

2017年是大蓝筹白马风格,我当时错误的吸取了小市值的教训,全面转向白马蓝筹,而且更要命的是错误的理解了价值投资,大熊市来了一直满仓死扛,最终账户合计全年亏损了27.43%,不仅仅创出了历史最高亏损比例,也同时创出了历史最高亏损额。

更加有讽刺意义的是,如果我坚持小市值策略,2018年的亏损额和亏损比例会小很多。这个时候考验来了,到底是继续坚持白马策略,还是再次换回小市值策略?

我记得很清楚,2018年我大概500多元买的茅台,但买了没多久,2018年的10月份就遇到了茅台有史以来唯一的一个跌停,当月茅台跌了24.81%,差不多跌去四分之一。

也就是说,一个看起来失败的策略,是否还要坚持?成功的策略很容易坚持,失败的策略很容易放弃,但这个失败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这需要我们投资者冷静判断。

当时我根据A股涨会涨过头,跌也会跌过头的特地,判断白马股还有行情,结果从2018年开始,我持有以茅台为首的白马股整整3年,特别是在2019、2020年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那么什么时候茅台估值高了呢?到了2019年年中的时候,茅台已经接近1000元,就有人说1000元是一个顶部了,因为当时的PE已经接近40倍,从历史上看已经是到了高位了。但我坚信A股的特点一定会涨过头的,至于顶部在什么位置,我也不知道,只能等右侧。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茅台在2021年年初最高涨到2600元,好笑的是,当年有人说1000元是顶部,涨到2600的时候,竟然又有人看到3000元。

我一直拿到2021年的年中,当时花费了1个月时间回测了大量的可转债数据,判断下来可转债的年收益率中枢大概在35%,而当时茅台已经跌倒2000元左右了,再要涨30%到2600元几乎是不可能了。所以最终下决心清楚了以茅台为首的全部白马股,全仓换成了可转债。

最后我重仓的茅台从2000元跌到现在的1600元,招行从51元跌到34元,隆基从63元跌到48元,分别下跌了20%、33%、24%,而我的账户这1年多涨了43%。一进一出差异惊人。

总结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我强烈感觉到,过去的成功的策略,不代表将来的成功;但过去失败的策略,也不代表将来的失败。熊市里的白马失败,不代表牛市里的白马的失败,同样牛市里的白马的成功,也不代表熊市里的白马的成功。

普通人遇到成功的策略大多数都是惯性思维路径依赖,这是最近2年很多人的白马策略失败的根本原因。

这次能从2018年年中持有茅台等白马股整整3年到2021年年中全部换仓成可转债一直到今天,很多人很羡慕,其中我自己有几点体会: 1、坚持茅台三年的并不是估值,如果看估值,2019年年中在茅台1000元左右的时候估值就已经到了历史的高位了,但最高冲到了70倍,这是绝大多数人没有预料到的。我还是在跌到2000元的时候,断定短期无法再回到2600元,再加上回测可转债的结果增强了换仓的信心。 2、我用的量化模型是需要大量的数据“喂”出来的,这也是为什么我没有很早重仓可转债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不太善于用传统的方法来分析个债。有利有弊,弊就是要等积累的大量的数据后才能动手分析,而且数据越多效果越好。 3、把白马和可转债的做相对比较,是需要熟悉不同品种的,跨品种的比较,是我的“用广度替代深度”的投资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一方面要有足够的能力圈,另外一方面还要具备量化工具的熟练运用。这些恰恰我都具备了。当然成功也有一定的偶然性,遇到失败不要气馁,要仔细分析原因,积累经验。

同时遇到失败的策略也不要轻易放弃,最典型的是小市值策略,虽然2017年严重失效,但后来几年的效果其实还相当不错。这几个月我配置了大概7%的小市值用来打新,结果没想到小市值最近的表现不仅远远超过可转债策略,还在11月份跑赢了绝大部分指数。

所以不管过去是成功的策略还是失败的策略,将来能不能用,不能光看历史表现,最关键的还是要预测将来的表现,做相对比较,最终确定重仓哪些,轻仓哪些,放弃哪些。

推荐内容